三月底,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原則,佔據各大媒體的版面。分區說明會連總統馬英九都出席「鎮場面」,似乎暗示著眼前有著難以弭平的爭議。
簡化來說,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著兩種極端價值觀的衝突:
一端是憂心忡忡的「精英主義派」,他們擔心:如果不考試學生怎麼會念書?如果沒有考試,學生怎麼管理?如果沒有考試,沒有辦法將學生分出層次,教師將無法因材施教,高中會陷落於平庸化,精英教育將會被消弭……
另一端是視考試為禁忌的「快樂學習」派,他們主張:只要有任何「類考試」形式的成績、比賽或競爭,都是該打擊、消滅,務必除之而後快的障礙。彷彿要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理想,必須在「沒有考試」的前提下,才有實現的可能。
這兩股看似相反的力量,卻恰巧有著極大的共識,都是「以考試為中心」展開對教育的檢驗和討論。十七年前的教改,從這裡出發,卻在困局中迷了路。即將邁向十二年國教時代的今日,絕對不能再以此為起點。
拜託!問題是教學!
面對十二年國教,我們更應該要問的是,基礎教育的第一現場:學校、教室、教師,到底應該要做哪些改變,才能幫助下一代,更有適應未來社會、實現自我的能力?
走訪台灣的國中,那種與三十年前雷同,「不變應萬變」的教學現場:一位聲嘶力竭拿著麥克風從頭講到尾的老師,多數沉默被動的學生。不變的教室風景,早已無法因應新時代與新需求。
根據《親子天下》的「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顯示,近六成的國中生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近六成的學生,下課後鮮少有意願主動學習新知,包含看課外書、培養自己的興趣嗜好,都意興闌珊;三年的國中教育,並沒有幫助國中生裝備自己,成為更有自信、更熱愛學習的人;反而「愈學愈不滿意,愈學愈失去熱情。」學校教育,加速讓學生「從學習中逃走」(見一三六頁)。
《親子天下》的調查結果並不獨特。在多次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中也發現,台灣十三歲國中生的數學與科學成績稱羨國際,通常都能拿到世界前三名,但是國中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卻超級低落。學習,是一種沒有樂趣的「勉強」。
但,僅僅是拿掉基測與考試,學生的學習動機、熱情與意願,就會「恢復正常」了嗎?
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
考試之外,教師的新裝備
四月號的調查中清楚顯示:多數的老師們認為「沒有基測,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超過八成的老師同意「不考試,學生就不會讀書」(見一三七頁)。長期以來,「考試」,已經是教師管理或刺激學生學習唯一且最重要的工具,如今斷然拿掉了考試,卻沒有提供教師新的裝備與能力。這種情況就好像是零體罰入法之後,教師傳統的管教工具─體罰被拿走,卻沒有建構新的輔導管理知能,教室必然會面對一場管教或學習的「真空期」,混亂和束手無策的無力感充斥。
應該要更積極的,是去想像、準備,沒有了「考試領導教學」,或是「考試取代教學」的緊箍咒之後,新的教學風貌應該是如何呢?
做為長期關注教育的媒體,《親子天下》將從四月開始,連續三期的越洋採訪,試圖帶讀者走到世界,探索二十一世紀,新的學習樣貌:
四月號,我們探訪鄰近日本「學習共同體的革命」。日本曾與台灣有著雷同的命運。二○○二年,日本政府實施「寬鬆教育」,減少三成的教科書內容、增加選修、降低必修課程分量,回應社會普遍對於「學生壓力太大」的呼求。但降低期待與內容的快樂學習,卻無法重建學生的學習動機、解救崩壞的學力。
於此同時,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藤學,開始推動「學習共同體的革命」,試圖從問題的核心:教與學的改造切入。他帶著老師和學校打開教室的大門,透過不斷的觀課、同儕學習,打造老師成為「少說多聽」的「學習專家」。學生從學習的「旁觀者」,透過專題式的教學設計與活動,成為課堂中活躍的「參與者」。這場寧靜革命成功改變了三千多所學校的風貌,許多面臨崩壞的公立學校,重新找回失落的學力,也改善了校園霸凌、少年犯罪等,因「學習的無效」衍生的問題。
學習革命,不是從單一教師開始
《親子天下》不但出版佐藤學的著作《學習的革命─從教室開始的改革》,完整呈現佐藤學的理論、思想和實踐,同時也到日本採訪「學習共同體」前導校的現場,感受這場教室內的革命,如何真實影響學生的學習(見一六二頁)。
五月號,《親子天下》將親赴英國,報導英國如何將「創造力教育」導入中小學,透過「多元的學習方式」,幫助偏鄉、弱勢的孩子,也幫助基礎教育提升品質。
六月號,《親子天下》將探訪去年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獲得閱讀、數學、科學三項第一的上海,看他們如何導入國際標準,改造教科書與教學,培養學生整合性的思考能力。
從各國的經驗中,我們或許可以初步斷定:這場學習革命,不應該期盼單一或少數教師的改變,就能扭轉劣勢。而是需要整個系統的翻身改造,更需要家長和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支撐。
《親子天下》希望,透過今年的「學習三部曲」與跨國的採訪,陪伴讀者一起探索二十一世紀學習的意義與方法,找出台灣教育的新路。
挑戰12年國教 打造學習3部曲:學習力、創造力、思考力
4月號 十二年國教系列報導1
十二年國教時代,比「入學方法」更重要的事是啟動教學現場的革命,重 拾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跨海探訪日本「學習共同體」的教育革命,看見十二年 國教時代應該要有的新作為。了解更多 >>
5月號 十二年國教系列報導2
「創造力」,成為二十一世 紀全世界教育的新主軸。《親子天下》深入英國教育現場,分析英國用「創造力」翻新教育的行動。英國如 何改變國中小教育,為孩子注入創造力的基因?了解更多 >>
6月號 十二年國教系列報導3
上海VS.台北 思考、提問、表達
二○○九年,上海首度參與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評比),結果上海十五歲的中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皆獲得第一名,成績遠遠領先台灣,引起全世界注目。三項第一的背後,上海的教育,有什麼獨特之處?同樣在過去十年中都在進行教改的上海與台灣,至今,各自培養了什麼樣的學生?了解更多>>
5月號專刊 十二年國教系列報導4
四月底公佈的十二年國教入學比序原則及其他措施,將對孩子產生什麼樣 的影響?《親子天下》即時報導,完整蒐羅十二年國教之後的升學、就學、選校、考試的方向與建議。專刊 中也同時介紹一百所重視五育均衡、多元發展的優質國中,為家長提供實用的選校資源。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