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觀察孩子的時候,我發現小朋友的「喜歡」與「不喜歡」、「敢」或「不敢」很少來自於單一的感受。有趣的是,成人卻總是從眼見的現象直接置放於自己的經驗之上,來斷語孩子的喜好;又因為不捨得,主動為孩子趨喜避惡,於是「偏」往往形成一個人終生難改的習慣。不只飲食如此,閱讀習慣也常有這種現象,通常要到情況非常嚴重了,父母才會再度興起警覺之心。
小時候到底是為什麼而養成一種習慣,有些事記得,有些並不自知。不過,凡習以為常的事情,必然是走慣了的路,都是有人順著才能如願行事。我小時候怕細骨,是因童年被魚刺卡過,就醫的經驗使我很驚嚇,一度不愛吃魚,但母親為此訓練我要更細心。
我有位朋友六十歲了,不吃所有「黑色」的食物,但她已想不起原因為何。每次我看到她盯著巧克力之類的食物而蹙眉總覺得很好玩,就要她想想、再想想,害怕或厭惡的起因到底是什麼。
人如果有很多不喜歡或不敢的事,一定會造成生活的不便。以飲食來說,不便也就造成了營養攝取的失衡。如果你是一個為孩子偏食而擔心的父母,就該趁孩子還小的時候,細心觀察他的感受,重建新的經驗來改變喜好,讓他成為一個對飲食更隨和的孩子。
為了了解孩子的飲食問題,我做了幾次實驗。比如說,給某一班的孩子喝一杯現榨果汁,但榨時沒讓他們看到材料。這杯果汁中有蘋果、大黃瓜、紅蘿蔔、鳳梨,榨出的果汁是裝在漂亮的高腳杯中端到桌前給他們的。孩子見了喜愛,一口氣喝完後同聲讚道:「好好喝!還可以再來一杯嗎?」沒有人問我果汁由哪些材料組合而成。
同一天,我讓另一班的孩子喝同樣的果汁,但這次讓孩子自己操作榨取的過程。有些孩子一看到紅蘿蔔、大黃瓜就開始皺起小眉頭,有人連喝都不肯喝,有人遲遲疑疑,露出能逃就逃的表情。前一個班級那種一仰而盡、再來一杯的享受,在這班,只佔六分之一。我相信飲食不是口舌味覺單純的感受,而是不同感官的綜合經驗。同樣的食材如果有好的經驗媒介,就能使人記得它的滋味,並喜歡這份享食的感受。因此,要孩子日後不走上飲食的偏差之路,最好的方法是:從家庭日常飲食習慣建立正確的觀念與良好的經驗。
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紅蘿蔔,母親該做的事並不是曉以紅蘿蔔有多營養,軟硬兼施的勉強他硬吞下去;而是該想想如何把紅蘿蔔煮得更好吃,去掉孩子討厭的腥臭味,用不同的方法與形式,與孩子一起來尋找他可能會喜歡的新經驗。
我曾嘗試讓孩子親自操作他們不喜歡的食材。因為是自己做的,孩子肯再試吃,試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味道是有多種多樣的,人不該自我限制。
正確的飲食不只是知識的問題,更是依靠行動把知識活用於生活的掌握。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從小注意正確的飲食觀念,相信日後他們就不會受商業浪潮的剝削,而能過一種更有主見的生活。
-
◎為全家人做一個紅蘿蔔烘蛋
材料:
a. 1條紅蘿蔔切絲
b. 1/5顆洋蔥切絲
c. 4顆全蛋
d. 1/3杯鮮奶油
e. 3匙麵包粉(請注意是「麵包粉」而不是「麵粉」)
f. 切達乳酪片1片或帕馬森乳酪粉1大匙(如果沒有也無妨)
g. 鹽與胡椒(視家人口味添加)
h. 奶油(或家中方便取得的油)1大匙
做法:
1. 先把紅蘿蔔與洋蔥用一點水燜到非常軟後,再加入油炒到有焦糖香,這時的紅蘿蔔顏色較深,生腥味已不見。(如果要煮紅蘿蔔湯,也要處理到這個程度,再打成泥加水煮,才會好吃。)
2. 把4顆全蛋打勻後,加入鮮奶油、麵包粉與撕碎的乳酪片或乳酪粉。用鹽與胡椒調味至家人喜歡的濃淡。
3. 在平底鍋中放入1大匙奶油,用中火慢慢加溫至油熱後再倒入蛋液。一邊加熱一邊攪拌鍋中漸漸凝固的蛋塊。
4. 加入先前處理好的紅蘿蔔與洋蔥,繼續攪拌。
5. 請注意此時的火要調小,等整鍋的蛋看起來都大致凝固,把蛋蓋到一個盤中,這時,本來在鍋底的蛋變成朝上了。不要熄火,再把整盤蛋滑回鍋中,繼續把原本沒有著色的那面在鍋底加深顏色與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