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理解與分析的基礎,閱讀素養在乎的是我們平時養成的閱讀態度;因此,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因悅讀而閱讀,進而開發個人潛能,提升學習效益,從中體會知識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閱讀力是學生擷取知識、厚實學習與發展潛能的關鍵能力。閱讀已不只是閱覽誦讀,而是涉及思考認知、分析、歸納、判斷的過程,並將個人思維擴展至社會文化。認知基礎的閱讀素養強調讀者與文本互動,萃取與建構意義的過程。因此,學生需要在文本中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啟動思考、了解和推論文本顯著和隱含的意義,並將所讀資訊,內化、吸收、統整成為自己的新知識。學生是在閱讀中學會閱讀與獲得各類知識,只有閱讀愈多、認識的字詞彙愈多、愈能理解語義、愈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因而愈喜愛閱讀。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主導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每三年一次針對十五歲學生進行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調查,評量的目的在了解學生運用所學面對真實挑戰的表現。在台灣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是由教育部與國科會統籌規畫,成立於二○○七年九月的PISA國家研究中心則坐落於台南大學,由教育系教授洪碧霞擔任計畫總主持人。
二○○六和二○○九兩次PISA結果顯示,台灣學生整體素養表現尚佳;其中,數學素養相對優異,而閱讀素養則亟待強化,此結果引起國人莫大的關注,政府亦對此加以檢討精進。
今年三月份親子天下雜誌特以「十二年國教衝擊一考題大革命」做為封面故事,其中也提及國內即將掀起的考試改革,採用類PISA題型,強調思考歷程的評量。因此,閱讀素養能力成為一切學習的磐石。二○一二PISA施測結果將於今年十二月揭曉,期待台灣有更好的表現。
(本文經國立台南大學校長黃秀霜同意轉載,非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