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欠栽培

親子天下雜誌 44期
- A-
- A+
台灣的數學教育,如果用國際評比總是前五的排名來看,可說是極大的成功。但這成績背後卻也總跟著如陰影一般,排名倒數的「自信心」和「樂趣感」。
這期封面故事談數學的學習。編輯部的同事從記者、美術到攝影,多半文科出身,聞數學色變。
記憶裡布滿「數學傷痕」,是那種還沒看到題目就放棄的恐懼和沒有自信。負責這個題目的資深撰述李佩芬,在兩個多月的採訪和準備後的發現頗安慰人心,她說,其實啊,我們都只是欠「栽培」。
樂趣不見了
我自己的學習歷程也有類似的經驗。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學乘除時,我的數學常常考零分。因為我總是不能了解,那個抽象的乘除符號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沒補習,父母也沒力氣管我。大約就是每天在家裡開的小吃店幫忙找錢的過程中,突然開了竅,像牛頓被蘋果砸到一樣的發現,原來除法是這個意思!長大之後我的數學成績不算差,但信心很低。大學聯考數學「意外」考到高標,按分數落點理應填數學有加分的台大會計系;但最終我還是憑著興趣,因著對數學和數字的恐懼,做了完全不同的選擇。
台灣的數學教育,如果用國際評比總是前五的排名來看,可說是極大的成功。但這成績背後卻也總跟著如陰影一般,排名倒數的「自信心」和「樂趣感」。
在過度強調快速演算和解題技巧的過程中,犧牲了這個學門最大的樂趣和核心:發現並建構規則,學習思考與推理的邏輯。我那還算喜歡數學的大兒子,曾在反覆寫了好多張數學測驗卷後發出「天問」:媽媽,為什麼不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把一個有趣的題目好好弄懂想清楚,而要每天反覆寫這麼多類似的題目?
擊破4道「數學之壁」
這次的數學專題,就希望從這裡出發:數學到底要學到什麼?如何克服數學恐懼,讓數學的學習和生活連結,產生樂趣?我特別喜歡李佩芬企劃的「數學之壁」,找出孩子學數學的四大瓶頸關卡,提點家長和學校可以參考的「過關祕法」。同時也搭配兒童發展階段之數學學習重點,希望讓家長明白,當孩子數學卡住,他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更難的題型練習,而可能是欠缺符合他身心發展階段的「理解」,和更有效教學方法的「栽培」。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