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的時候,給他需要的知識

黃建賓攝影
- A-
- A+
性教育、性別教育,究竟有什麼差別?有哪些相關?如何在對的時候,給孩子合宜的性教育,才不會因不當的引導造成身心發展的困擾?《親子天下》特別專訪兒童心智與發展專家周育如,提供專業建議。
在談孩子的性教育跟性別教育時,先要區別兩個字,一個是 sex(性),一個是 gender(性別)。這兩件事情其實沒辦法全然劃分,因為 Sex 是 gender 的基礎,我們通常會把 sex 稱為生物性別,把 gender 稱為社會性別。社會性別的發展根植於生物性別,這是有神經生理基礎的,一個人的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是彼此交織的。
早年在做性別教育的人很喜歡做二分法的區分,會說 sex 是先天的,gender 是後天學來的,似乎認為這兩個東西是可以切割的;但這種概念是不對的,現在很多問題就是從這個錯誤認知來的。人出生之後,生物性別就展現出來,這個生物性別一方面會導致別人對待他的方式不同。例如,媽媽可能會讓女兒穿粉紅色的衣服;讓兒子穿水藍色的衣服。另一方面,孩子在知道自己的生物性別之後,也會主動的去尋求成長環境中,跟他性別相屬的各種言行舉止與價值觀,努力的想要表現出性別合宜的行為。所以社會性別的形成,不只是孩子被動的吸收,更是孩子主動建構出來的,是孩子自己要的。
概念澄清之後,我們先回到生物性別,sex 這部分。
生物性別牽涉三個東西,一個是基因,這在受孕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再來是受精卵成為胚胎之後,在母親的子宮裡會開始分化,所以生物性別受到的第二個影響是荷爾蒙。性荷爾蒙的分泌決定孩子性器官的外觀會長成什麼樣子。
出生之後,兒童時期在外觀上,男女的差異不會太大。但到了青春期,身體跟大腦會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下視丘會對腦下垂體下一個命令,讓身體開始性生理的發展,這時身體就開始分泌大量的性荷爾蒙,促使身體做劇烈的改變。女性開始有胸部、屁股變大、脂肪變厚、卵巢開始成熟,開始有月經。男生開始會變聲、喉頭下降、長出鬍子、開始夢遺……青春期孩子的身體開始一連串劇烈的改組。這個劇烈的改組,使得人在生理上,女生更像女生,男生更像男生。而性生理的變化也促使孩子產生認知上的改變。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