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一日,千里步道網闢建完成,就像一張大網攤開在台灣大地,網上串連無數文史古蹟與自然生態等景點。這些景點就像鑲嵌在魚網上的珍珠一樣,將變成台灣人珍貴的共同記憶,並以此做為台灣的觀光賣點。」環島千里步道發起人之一 黃武雄
台北縣金山兩湖村黏土步道,因為連日大雨泥濘不堪,每踩一步,雨鞋就深陷其中。「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徐銘謙,帶領一群都會上班族志工,分配鶴嘴鍬、鋤頭、大錘、耙子等各式聽過沒見過、很有重量的工具,預備整頓那條有點陡、雨天很難爬的步道。
因為下雨,因為從來沒做過這樣粗重的工,每個鋤、砍、敲的動作都更顯笨重。兩、三人挖土將已乾枯的筆筒樹幹鋸成木樁嵌入、前方垂直打入兩根硬木樹枝固定、鋪碎石填塞木樁空隙、填廢土、鋪落葉,三個小時只完成了四階步道。
但是,在汗水雨水中親手做步道的「緩慢」成就感,卻讓志工們看待步道的眼光產生「化學變化」。步道不再只是方便走過的小徑,而開始有了自己的面貌和生命。
慢工細活的手作步道是「環島千里步道」夢想的一環。五年前,長期走在山林裡的社區大學倡議人黃武雄,提出一個柔性的願景,希望幾年後台灣能出現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他呼籲大家「出門去探查一段小徑:山路、古道、產業道路或鄉道都好,條件是遠離塵囂、沿途要有不錯的自然或人文景觀。」這個夢想觸動了許多台灣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