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談同理心

Bessi@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 A-
- A+
每個人都有「被同理」的需求,但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對自己的孩子不太具有同理心。被同理是一種什麼感覺?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美國作家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在《事發的19分鐘》書中,描寫一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靜、動作反應緩慢的小男孩,從小長期處於被欺凌、排擠、嘲笑的校園生活,最後變成一位帶著槍枝進入校園掃射同學的孩子。對受害者而言,這是個悲劇,而主角男孩的成長過程也是悲劇。
這雖是個小說故事,但在許多學理研究也發現,很多犯罪者有相同的成長經歷。他們可能在求學階段就常出現霸凌同儕的行為,或者自己是長期被人欺凌的孩子,最後都出現反社會人格的問題。其實,這些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猶記得在國外念書時,某天走在社區巷弄間,一位三、四歲的小女孩指著我說了一句:「Chinese Pig.」(中國豬)。其實我不怪她,因為從她的童稚表情可以確定,她並不了解那句話有污衊之意,只不過是模仿周遭大人或是偏頗的媒體節目上的慣語。這件事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孩子的世界不過是反映社會現象的縮影。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