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相信,好孩子是父母教出來的;但是,好父母又是誰教出來的呢?
婚姻教育專家黃維仁博士最經典的名言之一是: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乍聽好像理所當然的容易,但是孩子表達意見時,我們真的有「聽到」(listen)嗎?或我們只是「聽見」(hear)而已?
許多父母迫切的想知道如何「教」孩子,我也很怕專家太篤定的告訴父母要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就範」。因為如果管用,父母就增加了控制孩子的手段;不管用,又會增加父母的困惑。
身為老師,我最直接的老師就是我的學生。除了專業上的教導以外,我常向學生請教,學生會的,他們通常很樂意教我;不會的,他們設法自己去學會,再回來教我。但畢竟是停留在應用方面,對「原理」還是不清楚,所以幾天不用,我就會忘記。忘了就再問、再學一次。有一回,同樣的問題我連續問了三、四次,問到連自己都不好意思,就跟我的「小老師」道歉說:「對不起哦,我知道我已經問好幾次了,希望這次能真的學會。」
她望著心虛的我,有點驚訝,微笑的回答:「沒關係,老師,你肯學就不錯了。」
如果我只是尷尬的笑笑,那就可惜了;當我「聽見」學生說我肯學,我是否「聽到」她這句話的言下之意?肯學有這麼稀罕嗎?從不會到會是很開心的過程,不是嗎?簡單的一句話,我也聽出了:或許她看到很多大人是不肯學習的,何況是向比自己年輕或受教對象請教。而她從我的「學習障礙」中也想到要改變方法,得試著用另一種策略來讓我學會。師生在共學、互學中,更能享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