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不是像顆草莓,一碰就瘀青受傷呢?直到今天,每當思考該如何處理孩子受挫時,我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不剝奪孩子經歷害怕的過程
下午放學後,我在教室裡整理碗盤。七歲的梅根悄悄走進來,低著頭說:「我想念你!我可以在這裡待一下嗎?」正如她三歲起,我們就有的默契,我張開雙臂,緊抱了她一下,說:「好呀!我就在這兒等你。」就這樣,梅根在圖書角待了十分鐘,直到哥哥來接她。
梅根跟了我三年。她來自一個不快樂的家庭,她的眉頭老是鎖得緊緊的,也拒絕嘗試任何新事物。我花了三個月才讓她開口說話。在那三個月裡,我不斷以言語來說明她的情緒和想法,讓她知道我會盡力了解她,也幫助三歲的她了解自己。
比如,她不願意上廁所,因為她害怕門會關上。我就對她說:「我知道梅根怕門關起來,但上廁所是隱密的事,應該把門關上。我知道你害怕,那你留個小縫,我在門外等你。」就這樣,連續兩個月,每次她要上廁所,就留個小縫。她總從縫裡看我是否在那兒?而我也總說:「我就在這兒等你。」慢慢的,我愈離愈遠,讓她在安心的基礎下,放心的關上了門。
我並沒有因為她害怕,就順從她的害怕,讓她不關門,因為那反而阻擋了孩子嘗試的機會,並強化她的害怕。換句話說,為孩子擋住害怕,反而剝奪了他經歷畏懼的過程。適度的經歷那些過程,不但不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反而會讓孩子面對生命的勇氣,慢慢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