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心學到的哪一項對你在美國讀書幫助最大?」四年前靜心校長簡毓玲問起一位到美國讀高中的靜心校友。校友說是「科學展覽的報告」,也就是如何找題目、搜尋資料、探討文獻、設計研究方法、寫結論與建議,這些能力讓他在美國的學習得心應手。
簡毓玲接手靜心學園校長後,即標舉「每天累積孩子與世界接軌的能量」,從師資、課程到教學活動環環思變。那次對話更增強想改變孩子學習方法的決心。她說:「我們應該讓孩子當學習的主人。」
靜心從小一到小六的自主學習課程於是在前年開始上路。低年級主要培養孩子做選擇的能力,並為這些選擇負責。例如一年級結合語文、綜合與藝術領域設計「班級寶貝」,讓孩子帶布偶到班上推介,經全班票選出「班級寶貝」後,每天輪流一位孩子帶班寶回家,接力寫下寶貝日記。又分組合作為班寶做一個家,並輪值為班寶整理生活環境。
中年級則著重思考與組織能力的養成。例如「交換週記」活動,每一位學生為自己取一個筆名,有一個固定的筆友,由老師跨班配對、當信差往返送週記。週記主題多與日常生活有關,由老師設定或孩子自訂,孩子書寫於週記本,筆友閱讀後予以回應,孩子閱讀回應並再回應。像這樣「以讀帶寫、以寫帶讀」,孩子寫週記不再是為老師,而是主動投入,寫作力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