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讀政大土耳其語系的大一男生陳聖元,曾經在高一讀完休學一年,去芬蘭做交換學生。他把在芬蘭課堂與生活感受到的大不同寫成書《Go!來去芬蘭上課》。他以「吊車尾」考上第一志願新竹高中、完成當國小老師的媽媽的心願後,開始懷疑人生為何一直為考試而重複?他想看看其他國家的高中生如何生活。很幸運的他在北歐芬蘭小鎮找到答案。在芬蘭的課堂,他第一次體驗到學習不是只有一種樣子,見識到沒有補習、沒有排名的芬蘭學生,「為自己」而非「為考試」讀書的學習理想國。
我家住鄉下,媽媽是小學老師,從小就盯我念書,又去學鋼琴、小提琴,練得滿痛苦的。國中是一個年級有十八班的大校,媽媽又要我去考資優班,我很反感但不敢反抗,結果又被我考上。那是一個英語實驗班,週三下午不能參加社團,有外籍老師來上英語會話。我那時沒有認真念書,常喜歡跟同學打球。那時看到班上第一、二名的同學整天抱著參考書在K,覺得沒必要。我數學很爛,段考成績都倒數,國二下開始有危機感,後來吊車尾考上第一志願,當下很開心,但不知是為自己,還是因為達成媽媽的心願?
為何只有第一志願才被看得起?
那時已經在醞釀一種想法:為何在台灣只有第一志願的學校才被看得起?高一考進去當然有光環,但每個人都很優秀,所以開始想自己的定位。高一成績也中後段,我想自己既然不是最會讀書那塊料,無法拚念書,那我要找自己有興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