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有清明節與兒童節,近年來因為假期常關係到是否連續休假的問題,所以新聞上最常見到的討論,是該不該多放一天假或休假的消費訊息,而不是假期的意義。不知道在爭取多一天假日的同時,是否仍有很多家庭在傳承四月的生活習俗:寒食、掃墓、郊遊。
小時候我們對於四月祭祖總有一種期待,因為父母會盛大舉辦這個活動。對孩子來說,這不只是熱鬧,還是平日不易見面的親戚相聚的時日;親人的意義原來是從家愛而族親。等我自己持家之後才發現,任何家庭活動之所以能隆重,需要仰賴一位不嫌煩勞的主婦,她的家庭價值觀攸關整個家族的凝聚。非常幸運的是,我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持家有道的女性。
記得整個四月,從計畫到著手,無論做什麼,家中的大人都很樂意讓我們幫忙。大人之所以允許孩子做事,一方面是真的需要幫手,另一方面則是過去的父母更了解安頓孩子身心的方法:拉他們一起工作、授權讓各個年齡的孩子去負一些責任。他們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為了生活而教育。這個責任的訓練經過了三代,如今在我的手足與堂兄弟的身上都看到了結果。
蔡家的祭祖活動已在十年前就從我父母與叔叔一代的手中,傳交由年輕一輩來輪流主持。四月,大家會擇定一日由各地回到家鄉,學習我們祖父母與父母的做法,聯絡親屬、準備祭品、祭後餐聚。在忙碌現代人的生活中,這一年一度的相會所代表的責任意義,也許就是在童年感覺一片熱鬧中看到的身影,是我們對上一代不嫌麻煩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