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變薄了?破除5大理財迷思

插畫∣吳孟芬
- A-
- A+
什麼都漲、薪水不漲的時代,你一定要知道的5大「抗通膨迷思」。一次告訴你,該不該買房?該不該賣金子?該不該解約定存……
加油的價格創新高、到便利商店買同樣的飲料要多付五元、保險業務員不斷提醒保費要漲價了……但每個月初領到的薪水不變。「錢真的愈來愈薄了!」這是最近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油電雙漲帶動民生物資價格上揚,許多民眾更擔心,後續的通貨膨脹效應:生活難過、進一步削弱購買力。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論述,通膨的成因和定義還得要深入分析。但從庶民的角度來看,似乎真的該為可能來臨的通膨,以及可能造成的資產與財富縮水,預先做出最適當的「未雨綢繆」良方。只不過,近來關於「抗通膨」或「保值」的投資理財方法,仍有不少迷思:
迷思一 是不是該買房?
錯!抗通膨≠保值
投資房地產或許有「保值」效果;至於能否「抗通膨」,需視房地產實際供需狀況而定。因為除了少數特殊個案外,在少子化趨勢下,房價與租金報酬率下跌幅度,很可能會抵消掉通膨的漲幅。
更何況,現階段是否投資房地產,重點不在「投資保值」,而應回歸到買房的「初衷」。若是為了自住或節稅,就只需考慮基本面:自己有穩定的付款能力、買價可合理負擔、市價處於相對低檔,不必一窩蜂的趕著抗通膨熱潮。
在考慮將房地產當做投資標的時,要先設想不動產的流動和變現性相當差,不容易隨時脫手;且無法像黃金一樣在重要時刻,交換任何生活必需品,更不像土地還能種植農作物、養活人。也就是說,從抗通膨保值的角度,與其買房保值,還不如擁有一畝田來得實用。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