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行駛在上海通往江蘇的崇海大橋上,橋下是滾滾的長江,江水混濁,一如江面上的空氣,灰濛濛的一片。我們的目的地,是離上海約兩個小時車程的江蘇海門市,人口約一百多萬人。 海門市看來不起眼,但這裡卻是大陸民間教改運動的實驗城市之一。當地教育局與新教育基金會合作,在全市推動「新教育實驗」所揭櫫的教改理念。 什麼是「新教育實驗」? 坐在位於上海虹口區、由企業所捐贈的辦公室裡,新教育基金會祕書長王勝指出:「新教育實驗的宗旨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當上海官方正積極推動二次課改的同時,大陸的民間也開始興起了一股教改的力量。中國人大常委、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在二〇〇〇年出版《我的教育理想》引起許多共鳴,成為全國暢銷書,從此掀起一股民間教改的浪潮。 朱永新所提出的教育理想,包括四個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指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通過教師成長,帶動學生成長)、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追求分數、考試之外,更值得追求的目標,例如建立書香校園)、改變教育的科研範式(倡導能夠真正改變學生生活、推動學校發展的教育研究,而非純理論性的研究)。 王勝指出,大陸新教育實驗運動產生的背景,來自於民眾對於應試教育所產生的反省。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老師教學負擔很重,幸福感很低,學生學習壓力很重,家長也有沉重的焦慮。「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要探索出一種讓學生『減負』、老師也能夠『減負』,而且還能夠在這種應試體制下獲得成長的路。這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既要獲得分數,也要能過得輕鬆幸福,」王勝說。 「完美教室」計畫 激發老師熱情 這樣一條民間教改之路,走得如何? 從推動閱讀、到構築「完美教室」,從串聯老師共同學習,到推動各城市新教育實驗區,新教育很聰明的把著力點放在激發教師熱情,把老師當做教改的槓桿點。 王勝說:「教育體制不是個人可以短時間改變的,但是你可以改變的是你的教室,你這堂課怎麼上、你這個教室怎麼帶,是你可以改變的。」 新教育推出「完美教室」的行動計畫,鼓勵有理念的老師提出打造「完美教室」的構想。如果老師需要硬體的配備,例如,一間圖書室或投影機,新教育基金會在審核通過後,就會提供協助。 但,重點不在於提供硬體,新教育最重要的是為有理念的老師打造更多交流、學習的平台。 例如,他們發展了中國最大的教育入口網站「教育在線 」(www.eduol.cn)。在這網站上,老師可以把「完美教室」的故事上傳分享;也可以將教學設計、教學材料都串聯起來在上面匯集。 新教育也固定在大陸各地巡迴舉辦「開放週」活動。在「開放週」這一週,每次都會有二十所左右在當地推動新教育實驗的學校對外開放,讓其他地區的師生可以到這些學校去聽課、交流。 「我們在做的就是交流、串聯、理想的喚醒,並提供一些專業支援、資金支持,」王勝說。 這樣點點滴滴的教改薪火,不但影響著個別的老師,也慢慢觸及更廣的改變。例如,在海門市的中小學裡都在落實新教育實驗所推動的:晨頌課程(類似晨讀十分鐘)、完美教室等,他們也在幼兒園、社區大力推動親子閱讀。 在海門市公立的少年宮幼兒園裡,不但有精心規劃的親子共讀空間,學校更提供繪本讓孩子帶回家親子共讀。新教育也經常安排專家,為這裡的老師、家長提供親子共讀的講座。 十二年來,新教育實驗—這個經費主要來自於老師、企業與個人捐贈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已經發展出三十四個像海門這樣的新教育實驗區、一千一百四十八所實驗學校、八萬五千多位實驗教師,參與實驗的師生總數超過一百三十萬人。 這個大陸民間版教改運動,不但成為官方教改的一面鏡子,也提供了實踐教育理想的一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