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進有幼兒的「車」裡,常常一眼就會看見什麼?沒錯!就是東一個、西一個玩具、書之類的幼兒專屬用品,椅子上有,地上也有!一踏入有幼兒的「家」,你總會不小心踩到什麼?是的!也是那左一個、右一個的玩具、小汽車、和麥當勞附贈的小玩具,小孩的玩具角有,客廳也有!而你也常會聽見成人這麼說:「沒辦法,孩子小,不管怎麼教,就是不會收玩具!」
家有小小孩的家庭,甚至幼兒園,就得跟「雜亂」扯上關係嗎?而孩子小,就真的得與「不會收玩具」、「不喜歡收玩具」劃上等號嗎?那真是冤枉呀!其實,要幼兒養成收玩具的習慣並不難。成功的條件,就在於順著孩子的成長特質,也要看成人的支持度有多高。換句話說,大人和小孩都有分兒!
善用幼兒的成長特質,是成人在推行任何教養目標時,首先要去思慮的。
喜愛秩序,是幼兒的本能
仔細想想幼兒的生活細節,你一定不難發現,其實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尋找」規律。也就是說,成人在照顧孩子日常生活起居的細節上愈有規律,孩子就容易適應,愈有安全感,也愈快樂。比如說,你在替小嬰兒換尿布時,總會拍拍他的手腳、與他唱唱歌。不久,你的小寶寶就會在換尿布時,睜大雙眼和舞動手腳,表示他正等著你拍拍他的手腳、與他一起唱唱歌。假如你忘了這麼做,會讓他覺得不對勁,他會有皺眉、甚至小啼哭的反應呢!
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幼兒身上。比如說,家裡的垃圾桶換了位置、你把他的小被被或枕頭換了方位、唸故事書跳了一頁,他們都會抗議,堅持要放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方位、不能漏一頁甚至一句話。這些現象,都不是孩子故意「龜毛」,而是他們對事物的秩序很敏感;對生存的環境,有規律的需要。因為秩序和規律,讓他們能掌控環境、適應環境、喜愛環境。孩子天性對秩序和規律的需求,就是讓你能夠成功帶領幼兒養成收玩具習慣的基礎呢!
再來,就是考慮環境設施。我們要讓「環境」本身能「推動」自行收納的經驗,讓孩子輕易的達成他想書寫、表達、繪畫、操作等各種動機。所以我們要在孩子的生活環境裡,為他預備能夠自己拿得到、放回去的工具和家具。讓環境的硬體設施,「鼓勵」收納和探索的行為發生,讓環境的氛圍自然的「帶動」收納和探索的習慣。因為收納習慣的進展不是獨行俠,它必定與環境裡的每個生活環節緊密相連,也互相助益。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小孩準備有效的收納環境。
因為環境會「代言」這是「你的」玩具、你的空間,所以也是你的責任去維護它。而環境也能「暗示」行為和情緒,所以收拾玩具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你能讓環境保持整齊,是一件利己也利他、讓人高興的選擇。所以你為小小孩預備的那個小空間,會「邀請」他做那樣的選擇,因為我們想訓練孩子「收玩具」的最終目標,不應該是一種規定,而是一種對生活習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