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一起做志工當行動派媽媽遇上行動派女兒,會激出什麼樣的火花?投入故事媽媽志工行列已有十六年的「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發起人蔡淑媖,一直以推動閱讀為樂。女兒鄭欣娓從小跟著她在書香中打滾,在志工群中交友;喜歡人群、喜歡服務的小小種子,悄悄在心中萌芽。如今,這顆種子成長茁壯,志願幫助更多人。二十六歲的她已多次前往菲律賓、尼泊爾等國家擔任國際救援志工,她確信這是未來要走的路。被女兒戲稱為「邪教教主」的蔡淑媖,自己愛看書,也有滿肚子的人生哲學。她常要女兒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並相信上天會做最好的安排。但女兒當下並不明白這種抽象說法,只知道媽媽一向很尊重孩子,也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當然,這前提是在決定前,必須先充分考量與評估,也要自己承擔後果。例如,欣娓小四參加幼童軍露營,她堅持要自己打包,結果卻發現少帶了內衣褲,只好打電話回家訴苦。媽媽得知後冷靜的告訴她:「沒關係啊!翻過來再穿一次就好了。」堅持不當孩子的救火隊,也不嘮叨責備,蔡淑媖是女兒眼中最酷的媽媽,無形中也養成欣娓堅強與獨立自主的性格。她從小活潑愛搞怪、廣交朋友、總在忙些「有的沒的」。令父親擔憂的欣娓,高中進了北一女康輔社,擁有跟媽媽一樣用不完的創意與活力。她帶頭辦活動、熬夜製作道具,也接觸社會上的各色人等,這讓她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大學念的是國際關係,一度想依照家人的期待去考外交官,卻因參加了公益團體舉辦的菲律賓公益之行,人生也跟著轉了一個彎。另一種「外交」:國際救援「去菲律賓幫貧民蓋房子,很多人以為我們是去幫助他們,其實剛好相反。當地人處處照顧我們,還把家裡最好的一張床讓給我睡,」鄭欣娓回憶,她和一群來自都會區的大學生,在當地人教導下,從整地、打地基到和水泥,再以手工一個一個傳遞磚塊,最後為這堵牆刷油漆,全程只能以簡易工具敲打,但完工時的感動難以言喻。更令她難忘的是,當地人雖然貧窮,但非常容易快樂,任何小事都能讓他們開心到唱歌跳舞。這種單純與樂觀,徹底感染了同行的每一個人。於是欣娓無法自拔的投入這份工作,連續三年前往菲國,並組織培訓更多年輕人前往。有一年甚至在當地感染了H1N1病毒,被送回台灣,痊癒後馬上又準備動身前往,這讓母女起了嚴重的爭執。一向開明的蔡淑媖擔心女兒身體,力勸她好好休養,但欣娓堅持重回當地,彌補這段「錯過的空白記憶」,一家人溝通許久,最後媽媽還是讓步。「既然反對沒用,就不要再去阻擋孩子想要做的事了,」蔡淑媖嘆道,現在的孩子勉強不來,但父母最常做的就是阻擋加勉強。一方面阻擋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卻又勉強他們完成父母的心願,這只會製造出更多的親子衝突。蔡淑媖回頭想想自己,不也是憑著一股執著與傻勁,無怨無悔的當了十六年的志工嗎?從加入袋鼠媽媽讀書會到創立書香文化協會,她一直努力推動兒童及青少年閱讀,也教媽媽們建立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當「為孩子說故事」漸漸成為一個新興行業時,有不少人勸她出來創業,建立連鎖體系。但「賺錢不是我的人生目的」,蔡淑媖堅持過著淡泊生活,並以終生志工自居。從小就和媽媽無話不談的欣娓,一直到最近才驚覺:自己竟和媽媽走著相同的路。鄭欣娓因為亞洲基金會在台招募國際救援志工,成為東亞地區第一位獲選志工,赴尼泊爾實習四個月。她努力融入當地生活、學尼泊爾語,和當地官員及非政府組織合作,打擊人口販賣及性別暴力等加諸在女性身上的不當對待。原本以為只是去打打雜的她,竟被當成團體中的重要一分子,在意外之餘,更讓鄭欣娓看清自己存在的價值,從中獲得的自我肯定與成就感,已非金錢或社會地位所能取代。「謝謝你把我教得這麼好,」鄭欣娓對媽媽真心告白。雖然不時還是會跟蔡淑媖拌嘴,但她內心明白,媽媽不但是此生最好的朋友、最了解她的人,更透過身體力行,實踐了對社會的關懷、對人的付出與愛。這一點一滴都形塑了自己的價值觀。這對志工母女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朝著夢想前進,一路上有彼此相陪,永遠是對方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 -認識NPO:亞洲基金會成立於1951年的「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為非營利組織,以致力亞太地區和平繁榮發展為宗旨。長期與政府及民間機構合作,透過各項援助計畫,提升亞太地區在民主法治與人權的改善、經濟的永續發展、貧富差距的縮短、社會福利的保障,以及地球生態環境的維護。基金會在2008年成立「台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安排研究生赴該會斯里蘭卡辦事處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