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波波的蔗田綠意間,遠遠就能望見蒜頭糖廠的高聳煙囪,甚至嗅得一絲絲香甜。位在朴子溪畔的蒜頭糖廠,曾是全台第三大製糖廠,因為工廠對面就是蒜頭村,所以稱為蒜頭糖廠。
為了保留完整的糖廠文化,在當地文史工作者與老員工的請命下,糖廠在納莉風災後開始轉型,二○○二年成為「蔗埕文化園區」。假日時,常吸引許多親子族群來此探祕,隨著五分車的緩緩移動,一本台灣發展的歷史書就這樣展開。
相較於其他已轉型為觀光用途的糖廠,蒜頭糖廠保留著完整的蔗鄉原味,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主因。過往在糖廠工作、如今擔任解說員的侯金宗解釋,糖廠轉型經費有限,因此園區規劃多半靠老員工集思廣益,以土法煉鋼方式規劃出園區各項設施。
由於是出自對糖廠的不捨情感,老解說員們詳盡的沿途解說,成為文化園區裡最珍貴的特色之一。這股被現實生活漸漸稀釋的糖香甜味,也在這完整氛圍裡慢慢被喚醒。
看什麼:搭五分車飽覽蔗田風光
在糖廠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五分車,負責載運甘蔗的任務,所以來到糖廠,絕不能錯過的就是搭乘懷舊遊園五分車。
搭五分車遊園:所謂五分車指的是軌距,台灣西部幹線的鐵道寬約143.5公分,運糖軌道的寬度約是幹線鐵道的一半,所以稱為「五分仔車」。五分車的空間不小,連娃娃車都有置放空間,家長們可放心帶孩子搭乘;不過因為解說員多半用台語講解,有些鄉土諺語可能需要父母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