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大半篇幅都在記錄孟子如何雄辯滔滔講贏別人。他超會比喻,一大堆意象鮮明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緣木求魚都是他的發明。好玩的是,他口才儘管冠絕古今,碰到兒子卻只有投降的份。〈離婁上〉有一段,他說:「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
白話:「爸爸管教兒子,一定會訂出高標準。兒子做不到,爸爸就會發脾氣。爸爸一發作,兒子就會頂嘴。『你給我訂的高標準,自己也做不到啊!』這樣就會父子對罵。一旦對罵,關係就完蛋了。」然後孟子下了個結論:「父子之間不責善。」這裡的「不責善」不只是放棄管教權,也指父子之間不該有道德上的對話。這樣問題來了:父子之間要聊什麼?會不會只剩下「考怎樣、吃飽沒、穿夠嗎」之類?
餐桌上的道德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