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自由無限上綱,自主不斷下探的時代!給孩子自由,卻未能培養他善用自由的能力,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失職。
對於現代的孩子來說,「做選擇」已如家常便飯,小自「喝什麼飲料」,大至「該選什麼科系」,都有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大的自由度。特別是在生涯發展這個領域,近年來升學制度不斷變革,無非就是希望提供青少年選擇的自由,讓年輕人能夠發現生命的召喚、找到人生的方向,並因此願意全神投入,積極展開自我追尋和自我建構。
然而,這個動人的教育理念,並沒有落實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高學歷、低學力、低就業率的現象,已經成為相當嚴重、令人憂心的問題。整個台灣社會付出的代價,不只是龐大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無數青春年華的荒廢,其中癥結就在於本書所揭櫫的問題——欠缺目的感的生命樣態。
教育部國語辭典對「目的」的解釋是「想要達到的目標」,而「目標」則是「目力能注視的地方」。換句話說,沒有眼界,就難有目的。放在生涯規劃的領域來看,這個眼界與目力,指的就是對自己以及對職業的了解。
我和任教於國立大學的外子,長期為社區青少年舉辦「升大學講座」,除了和他們分享大學教育的意義與目的、幫助他們了解大學生活的全貌之外,也特別針對大學入學申請時該如何選擇科系、書寫備審資料與應對面試等,提供諮詢協助。而每年我們都發現,面對這個重要抉擇,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對要申請的科系只有望文生義的粗淺了解的青少年比比皆是。最後只能依據落點分析來做選擇,六個志願可能分布在性質全然不同的幾個學院;折騰了老半天,結果卻和過去那個照分數填志願的年代一模一樣,白白浪費了得來不易的自由,真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