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媽媽都在臉書上分享知名作家汪培珽的一則貼文,大意是說,小孩要買東西,大人應該明確講出拒絕的理由,「我沒錢」這麼不用心的回答,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有錢就好」。我猜許多爸媽讀到一定想:「完了,我也常講這句話!」並下定決心以後改弦易轍,改跟孩子講有錢也不買的理由。
問題是,就算是常跟孩子講「我沒錢」的爸媽,多少也跟孩子講過有錢也不買的理由,「你考那麼糟,還好意思跟我要東要西」之類的。拒絕就拒絕,但如果夾帶批評或羞辱性言詞,不只傷感情,也會間接造成汪培珽不樂見的後果:孩子會覺得「有錢就好」,有錢就不必被大人嫌東嫌西了。
也許父母以為,那我不嫌孩子,用激勵的總可以吧:「等你進步到前十名,就買給你。」孩子達到你訂的目標,你也買了他要的東西,不是皆大歡喜嗎?問題是,這招多用幾次,孩子就會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說如果他考幾分、念幾本課外書、連吃幾天蔬菜水果,你就應該買什麼給他。這是為他應盡的本分標上價碼,把原本不該用金錢衡量的東西,變成可用金錢衡量。閱讀《西遊記》的收穫原本應該是無價,一討價還價,卻變成跟品牌服飾等價,變成只要我有錢,就可以不必念《西遊記》。到頭來,孩子得到的概念還是「有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