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不罵孩子很難嗎?試試「好奇心對話法」!薩提爾對話練習全系列課程優惠1799,倒數最後一週>>
「我家兒子從小愛看歷史書,連姊姊的國中歷史課本都抱著認真讀,歷史是他最愛的一個科目。但等到他自己上了國中,就再也不愛看歷史課本了。問他為什麼?他說每次大考、小考都要他寫出一堆人名,錯兩個字就沒分數,考試讓歷史變得不再有趣。請問我該如何鼓勵他重拾這個興趣?」
我常聽見孩子詢問,「為什麼要讀書?」或者,「讀書有什麼意義?」邀請大人回答,往往我得到的答案不外乎說理,想要說服孩子——解釋讀書的意義、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或者告訴孩子,「以後你就知道了,不讀書將來怎麼有出息?」
這樣的應答,對孩子幫助不大,只是反映大人的焦慮。因為孩子往往不是想要得到答案,而是想要被了解。檢視問這樣問題的孩子,不一定都成績不好,但大部分有成績的壓力。我通常不先回應孩子的問題,也就是不先以自己的看法說服孩子,而是回應孩子的壓力、生氣與難過,才有機會聆聽真正的問題。但大人需注意的是,應對問題時,需要平靜與專注,先讓自己感受到愛與接納;若是說話的語氣帶著指責、討好、冰冷與開玩笑,就無法觸及孩子內在,無法真正了解孩子。
同理孩子遭遇問題的感受
因此每當我回應孩子類似問題,總是幾句話他們便落淚了,心中充滿了愧疚、委屈、難過、憤怒與困惑。仔細探究,他們可能是成績不好或受到壓力,既生環境的氣,也生自己的氣。所以,我會先核對問題,再同理孩子的感受,緩緩予以引導與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