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兒童發展》期刊的研究團隊曾讓九到十二歲孩子分享他們對手足的「口出惡言」內容,發現不少人會針對手足的外貌大做文章。好比姊姊覺得弟弟很矮,會罵他是「又笨、又醜、永遠長不高的小矮子」。
小學階段,小孩吵的次數減少,但衝突變大;家長最不該做的就是加入小孩「比來比去」的紛爭。孩子開始建構新的自我,好勝心也愈來愈明顯,成績、才藝、體育比賽都是會被拿來比較的家常便飯,「媽,我這次數學考得比哥哥高。」「吼,你跑超慢,我可是我們班跑最快的人!」如果爸媽也跟著起鬨,對手足的表現品頭論足、推波助瀾,家裡就實在很難有太平的日子。
小時候孩子可以一起畫畫,但現在可能有人對做實驗更有興趣,而「發展不同的專長」其實也是避開手足大戰的好策略。美國賓州大學促進人類發展預防研究中心的教授馬克‧芬柏格(Mark Feinberg)解釋,如果哥哥很會打躲避球、籃球,或許另一個孩子去學網球或完全不同的興趣,好比學樂器,會降低孩子之間的較勁意識,也能開啟更多話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