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資優生,你不知道的6件事

張緯宇
- A-
- A+
許多家長羨慕別人家有資優生,以為生了個聰明的孩子很輕鬆,可以少好幾根白頭髮,事實上,不少人對於「資優生」的理解與教養態度,都只是錯誤的刻板印象。
「我們家小明心算速度快、中班就認那麼多字,以後一定可以考上資優班!」
「陳大寶,你不是資優班嗎?國語怎麼考那麼爛啊!」
「吳媽媽,不要再抱怨你家資優生不收拾亂七八糟的房間了,他成績那麼好,沒什麼好挑剔了啦!」
你是否也有對資優生的一些刻板印象:聰明、專注、沒朋友、成績好......等?
大家都對資優生自有一套認知理解,但當我們幫孩子貼上一些「不一定正確」的標籤,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去教養跟期待,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以下整理關於資優生,你所不知道的六件事,從了解資優生開始,你也可以找到更適合孩子的教養態度。
刻板印象 1:很聰明、很會念書的人就叫做資優生?
事實:資優生有七種。
資優生不只是「聰明會念書」的類型而已,根據《特教法》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規定,資優生包含了「一般智能優異」、「學術性向優異」、「藝術才能優異」、「創造能力優異」、「領導才能優異」以及「其他特殊才能優異」等六種。國小階段的資優班主要招收「一般智能優異」生,是指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評鑑等方面,比同齡生表現更好的孩子。國高中階段為「學術性向優異」生,是指在語文、數學、社會或自然等學術領域表現較同齡生傑出的孩子。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