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供符合幼兒發展的學習方式,幼托整合後,教育部一直宣導幼兒園「教學正常化」的重要性,新的幼兒園評鑑中,也把課程「統整不分科」做為基礎評鑑指標,這項指標不通過,即為不符合幼照法規範的幼兒園。為了讓家長了解「統整不分科」的課程概念,教育部甚至製作幼兒園「教學正常化」宣導影片,試圖讓家長看見理想中的幼兒學習方式。
這一代的父母小時候上幼兒園,多是以「語文」、「數學」、「美術」、「音樂」等分科概念來學習,但是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主任林佩蓉說,幼兒其實不適合以「學科」的方式來學習,因為抽離了生活情境,學前兒的學習應該從自身生活情境出發,以一個和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出發,同時帶入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等學習領域,以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出發,林佩蓉建議家長在參觀幼兒園時,應特別觀察學校的作息表、教材內容、老師態度及立案證明書,才能替孩子選擇一所優質的幼兒園。
一、學校作息表:採統整式教學,即不會出現分科作息表,例如國文課、英語課、數學課或音樂課等。分科作息表意謂傳統的教學取向,老師上課、孩子寫作業,不符合幼教新課綱精神,現在幼兒園作息表應該只有室內及戶外時間的區別。
二、教材內容:如果家長參觀幼兒園時,校方拿出一系列課本和教材(例如才藝材料現成包),也屬傳統教學型的幼兒園。幼教專業的發展其實鼓勵幼兒園老師自編教材和課程,幼兒園的教材越少越好,孩子應該透過老師的引導,在遊戲中主動發起學習項目、探索及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