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鑼密鼓的世足賽,除了精采的賽事,欣賞各國好手的球技,球員之間的EQ展現與團體合作精神,是就算不精通足球術語的父母,也能拿來好好和孩子聊聊的話題。
在不久前,德國以4比0大勝葡萄牙的賽事裡,雖然葡萄牙有全球最頂尖的球員之一C羅(C. Ronaldo)領銜,但足球絕不是一枝獨秀的「一人運動」,在上半場都還沒結束以前,葡萄牙球員佩佩(Pepe)就因為情緒失控,故意用頭去頂撞德國隊球員的頭,而被判紅牌出場,讓自己的隊友陷入以10人應對11人的苦戰,最後以0比4慘敗。
而在這場賽事中,上演「帽子戲法」成功進球三次,也是上屆金靴獎得主的德國前鋒穆勒(T. Muller),不僅球技精湛,在隊友心目中,他也扮演著提升隊上士氣、定心丸的角色。穆勒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不畏懼壓力」,而在精進運動技巧的同時,如何讓孩子享受運動,不害怕比賽帶來的壓力,也是熱中運動,對賽事狂熱的美國正頭痛的問題。
小孩應該玩運動,不是拚練技
上週紐約時報的時事評論,針對美國兒童運動高壓、高競爭的風氣提出警告,認為運動在兒童階段,不應該只著重於「練技」與「競技」,而是應該回歸成孩子樂在其中的遊戲。
報導指出,美國兒童專業運動日趨走火入魔,紐約市某家足球隊甚至很自豪,球隊有為6歲以下的幼兒提供一套專業發展路徑,簡稱「U6」,為孩子將來打進職業隊、領體育獎學金做準備。有志於此的家長也不惜為此付出昂貴的私人教練費用、四處比賽的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