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寶寶常見的各項表徵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提供
- A-
- A+
摸到寶寶的頭,第一個令人擔心的就是那頭蓋骨上,鬆鬆軟軟的「囟門」。看過武俠小說的爸爸媽媽,免不了想起那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搞得大家不敢碰寶寶的腦袋瓜。其實別擔心,嬰兒頭顱上的囟門,覆蓋著堅韌的纖維膜,保護著寶寶的腦袋瓜,所以再怎麼用手指頭戳,也不可能戳破啦!(請勿真的嘗試,雖然戳不破,還是會痛的)
1.頭髮、頭皮、頭骨
囟門凸出或凹陷
摸到寶寶的頭,第一個令人擔心的就是那頭蓋骨上,鬆鬆軟軟的「囟門」。看過武俠小說的爸爸媽媽,免不了想起那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搞得大家不敢碰寶寶的腦袋瓜。其實別擔心,嬰兒頭顱上的囟門,覆蓋著堅韌的纖維膜,保護著寶寶的腦袋瓜,所以再怎麼用手指頭戳,也不可能戳破啦!(請勿真的嘗試,雖然戳不破,還是會痛的)
有些父母很用心,上網讀到「囟門凸出可能是腦壓升高」,又或者知道「囟門凹陷要小心脫水」,一摸之下囟門若有似無,急急忙忙就因此送醫院。這裡告訴大家,很多寶寶躺著的時候囟門摸起來都會凸凸的,這不是腦壓高,是正常的現象。腦壓高至少要合併嘔吐、眼睛轉動異常、頭圍變大等跡象,不會只有單純的囟門凸出而已。
還有一些寶寶頭骨長得又硬又厚,囟門被埋在底下,摸起來好像陷下去一般,被誤認為是脫水。其實真正的脫水也要合併精神不濟、小便減少等症狀,切勿杯弓蛇影喔!其他囟門的問題可以在打預防針的時候詢問小兒科醫師。至於什麼時候屬於緊急狀況,請看第五八「送醫的時機」。
脂漏性皮膚炎
我平均每看一次門診至少要被問五次:「醫師啊,頭上那個黃黃油油的『痂皮』,怎麼摳都摳不完,好不容易摳掉又會冒出來,怎麼辦?」看著寶寶頭皮被摳成紅紅一片,真是慘不忍睹!各位家長,頭皮上的痂皮,叫做「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二○%的正常寶寶都有這個小毛病喔!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大約在兩個月到六個月大的時候發生,之後就會漸漸消失了,除了頭皮上有,眉毛上也常常發生。
這些油油的痂皮,是來自媽媽的荷爾蒙刺激寶寶的皮脂腺過度分泌導致。有些寶寶的痂皮長得非常誇張,多到整個頭皮像是戴了一頂油油的安全帽,即便這種狀況依然不要緊,只要用清水按摩沖洗,到了六個月大時自然會脫落喔!如果家長愛漂亮,看到寶寶的頭皮這樣很難過,可以塗抹輕微的類固醇藥膏,一週之後,症狀就會減緩。
頭皮上黃黃油油的痂皮,是「嬰兒脂漏性皮膚炎」。20%的正常寶寶會有這個小毛病,約 2-6 個月大時會發生,之後就會漸漸消失了。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掉髮
臺灣流行幫初生的寶寶剃頭,剃完頭幾個月以後,寶寶後腦杓的頭髮就會開始不見,看起來好像禿頭一般。天啊!寶寶怎麼才出生沒多久就開始掉頭髮了呢?有些媽媽會抱怨:「一定是因為仰睡,頭皮一直磨,才把頭髮都磨掉了!」喔不,不是這樣的。嬰兒掉髮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新生頭髮的新陳代謝快,第一批頭髮很快就會脫落,所以才有嬰兒暫時禿頭的現象,等第二批頭髮長出來以後,就不會再禿頭啦!
腫瘤?淋巴結?
摸摸寶寶的後腦杓,咦?怎麼有一、兩顆圓圓的、有點彈性、揉它會動來動去、黃豆大小的「腫瘤」?放心,這不是腫瘤,這是正常的「淋巴結」。
寶寶的皮下組織裡藏了好幾百顆淋巴結,用來保護他們不受感染。剛出生的時候,淋巴結可能摸不太到,等到寶寶幾個月大時,會有幾顆淋巴結越來越大,直到學齡年紀都還摸得到。
除了後腦杓,還有哪些地方摸得到淋巴結呢?包括耳朵後面、脖子、胯下,都是爸媽們會摸到淋巴結的地方。這些淋巴結只要符合四個條件:「質地軟有彈性、有滑動感、小於一.五公分、壓不會痛」,就可以安心觀察,但切忌一天到晚去搓揉它們。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