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到教學革新,各種現實的「阻礙」就跳出來:教不完怎麼辦?考試沒變教學怎麼變?家長觀念沒有改!老師不願意變!校長不願意推!
回溯教改二十年你會發現,這些真實存在的困難,限制了每一個想要讓教育有所不同的人。教改二十年諸多改變,提供了這一波翻轉教育豐沃土壤,但也有許多立意良善卻配套不足的政策,捆綁了中小學的教學、師資與學校管理。
一九九四年,台灣民間團體發動了「四一○遊行」,同年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會議」、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來自民間呼喚、官方回應的教育改革正式啟動。在十二年國教的第一年,我們試圖回望歷史,穿透政策與紛擾,解析結構性的問題,理出中小學教育的下一個二十年應走的路。
枷鎖1 常態編班,遇上沒有升級的教學
鑰匙1 找到讓每個孩子都能自主學習的教法
教改主張每個孩子應有公平的受教機會,過去教育系統用成績將孩子分等標籤,常態編班被視為是打破標籤的重要手段。但是,編班方式改了,教學卻沒有升級,造就了無法教學的國中現場。
這是國中生家長王爸爸的痛:
我女兒今年九年級。當初我們相信政府,沒讓她去考音樂、美術這種變相能力編班的特殊班。女兒念公立國中普通班,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同學無心學習,上課睡覺成一片,有人互彈橡皮筋、吃泡麵,想學習的那四分之一學生在這環境非常痛苦。學校將比較好的老師排給教特殊班,女兒七、八年級時數理非常慘,後來只好去補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