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獎勵來提升學習動機,是許多父母經常使用的方式,但也常讓自己因此而陷入兩難的困境。「學習一定要獎勵嗎?」「難道沒有獎勵,就不學習了嗎?」「到底要給孩子怎樣的獎勵?」「獎勵到底要給多少?給多久?」「這樣是否會本末倒置,讓孩子只是為獎勵而學習?」「給或不給都頭痛!」這些是許多父母的疑惑與困擾。
獎勵,一般最常被運用於年幼的孩子身上,也是最見效果的階段。特別是當孩子學習一樣新事物或稍具困難的挑戰時,都可以見到獎勵帶來的威力。而對於經常處於無電力狀態的孩子,獎勵也能適時發揮應有的充電功能。但父母請提醒自己,這時透過獎勵所發展出來的學習動機,還是屬於外在動機。
當紅蘿蔔不見了,兔子就不跳了。要讓跳成為兔子自己最大的樂趣,甚至於最擅長的能力── 這是運用獎勵作為外在誘因的一種過程。紅蘿蔔就如同獎勵,讓兔子初始願意賣力地跳。但跳著、跳著,盡情地跳著,兔子終究會發現跳躍是自己最擅長的一件事。有一天,沒有紅蘿蔔了,兔子仍然愛跳躍,並樂在其中。此刻,是最完美的狀態,讓人學習從外在動機跨入內在動機。
你可以把獎勵視為是一種媒介,這媒介的角色主要在於如何讓孩子從外在動機(因為想獲得獎勵或逃避處罰而學習),慢慢位移到內在動機(因為熱情、好奇心、興趣、自信心、參與力及好心情而學習)。但這位移需要一步一步來,若你急於跳脫學習與獎勵的關係,亟欲將獎勵抽離,並期待孩子瞬時發展出內在動機,在現實的執行上是有些困難的。但這是一個方向,一個往內在動機前進,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