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福單位「兒童諮詢所」去年接到的諮詢及通報案件,總數達73,000件,連年創下新高。愈來愈多家長發現,自己對孩子口出惡言或體罰的程度,恐怕已接近心理或生理虐待,因而轉向諮商單位求助。
日本《AERA with Baby》雜誌針對300位有5歲以下小孩的母親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近半數受訪者坦承,曾自覺以過於情緒性的方式責備小孩,已接近虐待孩子的程度。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則顯示,施虐者約6成是孩子的母親。常見的虐兒行為包括身體上的虐待如毆打,或是以「要是沒你這個小孩就好了」「我們家沒有你這種小孩」之類的言語暴力,對小孩造成心理虐待。
日本家庭諮商專家黑澤禮子在雜誌訪談中指出,大多數有虐兒傾向的母親是在育兒壓力下,逐漸從「管教小孩」的本意,卻因情緒失控而演變成虐兒。她表示,透過大吼或是體罰,只是以威嚇和恐懼壓制孩子,並不能真正達到有效教養,小孩很容易再犯,因而造成父母更高的憤怒,如此惡性循環演變成虐兒問題。因此建議在責備孩子前,先想一下:「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許就能找到不同的對應方式。
萬一不小心出手打小孩,專家建議最好當場立刻和孩子說對不起,並解釋孩子的哪些行為不適當。如果發現自己快要暴怒飆罵,可以暫時先離開現場,到洗手間洗臉、冷靜一下,或看看鏡子裡那張生氣的臉,也許能緩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