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分享」,自然就會「算數」

徐榕志
- A-
- A+
當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讓孩子坐在書本前面「讀」數學,卻從來沒有機會在生活中「用」數學,孩子自然愈來愈缺乏學習興趣。
了解家裡總共幾個人,一人要給一個,就是因為會分享,孩子才會算數。如果東西全部都是孩子自己的,一個都不用給別人,東西當然是愈多愈好,也就不需要算數了。
很多時候,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帶孩子「學」數學,很擔心孩子以後的數學會不好,輸給別人;卻忘記,最基本的數學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培養出來的。「數學概念」在發展上,需從「唱數」、「一對一的配對」、「多少」、「數量」開始,這些能力依序發展出來之後,孩子很自然的就會「數數」了。
我們常常拿著「圖卡」,教孩子認識「數字」與「數量」之間的關聯性,希望孩子很快的就會「數數」,卻跳過「一對一的配對」,每一個東西只能數一次。於是,愈是認真拿「圖卡」帶著孩子數數,孩子愈是不懂「一、二、三」的數量概念,而爸媽也就愈來愈擔心孩子的數學能力。
事實上,這並非是孩子不聰明,而是我們忽略了一些生活上的重點。過去的年代,孩子很多,吃東西要分,不然都不夠吃,因此很自然需要練習到「分享」,透過把東西分配給別人的過程,練習到如何「數數」。當孩子被要求將很喜歡的糖果分給別人:「一人兩個」,那就絕對不會分給任何人「一人三個」,因為多給了自己就不夠了,不是嗎?現在的孩子,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爸媽還會不停的買新的東西,既然東西多到搞不清楚,還有什麼好數的呢?因為根本就沒有數數的需要,又如何會想要去學習數數呢?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