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學生,現在是個很成功的兒童行為矯治專家。前幾天,她寫了封信給我:以前您說,孩子無緣無故成績一落千丈,要從三個地方去找原因,一是家庭出了問題;二是在學校被人勒索;第三是大腦病變。我發現家庭出問題對孩子的傷害最大,孩子行為大部分源自父母的榜樣。
三年前,有個注意力缺失、過動、妥瑞氏症的小男孩被送來我這兒,他愛說謊、搞破壞、挑撥離間,無規不犯,老師們都很討厭他,我花了很多時間,抽絲剝繭,找到他的心結,把他從暴力情緒中帶了出來,現在他是個完全不同的人了。但是最近送到我這兒來的這種孩子愈來愈多,這是隱憂,老師,我們該怎麼辦呢?原來,這孩子的外公是個大企業家,只有一個女兒,因此很早就安排女兒接班。女兒很能幹,畢業於常春藤名校,卻嫁了一個溫文儒雅、念文學的先生。功利的岳父很看不起這個女婿,常在眾人面前給女婿難堪。這孩子從小生活在大人的矛盾中:他看到外公對父親的鄙視,使他在某些方面也看不起父親,但是父親又是他最親密的人,他對父親有內疚,因為父親常跟他說,為了他,他才留在台灣。
外公對他的管教是寵他又打他,打他時會說:「不打,你會像你爸一樣沒出息。」所以他一方面欽佩外公有錢可以呼風喚雨,一方面又痛恨外公對他父親不公平,他憤怒卻無力反抗,這些矛盾使他整個情緒發展極不正常,導致了行為的偏差。情緒是身心發展的基礎,即使孩子很小,父母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說壞話、做壞事,因為大人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