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採買、又洗又切,為了孩子的健康與營養,媽媽在廚房搏鬥半天,結果食物端上桌,小孩卻嫌惡的說:「我不要吃這個。」媽媽的耐心瞬間崩解,充滿挫折。 你絕對不是唯一一個被小小孩拒絕的媽媽。 拒絕是天性、接受靠學習 對於沒嘗試過的食物,人們會同時具有好奇與恐懼兩種心理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喜新的(neophilia)」和「恐新的(neophobia)」。當人對食物在視覺、氣味或味道等任一感官性質不熟悉時,都會造成恐新,而有愈多種感官性質的不熟悉,人們接受性也愈低。就生物學來看,這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新食物可能有營養,也可能有毒。 由於我們演化出這種「恐新症」來保護自己,不少人對新食物都是先逃避再說。甚至有研究發現大約兩歲後,大多數的人就只吃以前吃過的食物,不太願意嘗試新食物,以減少吃到有害物質的機會,即便是成年人也一樣。所以當媽媽興沖沖的端出一道新菜,小孩卻沒有熱烈捧場,是生物天性使然,千萬不要對自己的廚藝或父母效能感到失望。 要提高孩子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養出不抗拒苦瓜、青椒、胡蘿蔔的孩子,可以掌握兩個關鍵: 一、儘早擴大味覺廣度:研究發現母親懷孕時吃較多大蒜,生出來的寶寶對大蒜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這表示,當孩子儘早擴大味覺廣度、存入大量的食物記憶,日後將願意接受較多種類的食物。 如果孩子從副食品開始,吃到的是沒有過多調味、原始食材味道的食物,那麼在感官記憶裡,孩子保存的是食物的「原味」。 「不混搭」是準備副食品的重要原則。不一樣的菜泥、肉泥如果要拌在粥裡,可以將碗中的粥分成不同的區塊,每一區只拌入一種食物泥,讓每一口都只呈現單一食物的風味。吃過愈多「原味」食物的孩子,未來挑食的可能性愈低。如果讓孩子從小習慣混合的食物,當他們開始跟大人一起進餐,每道菜色個別出現時,單一食物的風味對他們來說,太強烈又陌生,這時拒吃新食物的「症狀」便容易出現了。 如果遇到寶寶將食物用舌頭推出,臉上的表情又怪怪的,有可能只是寶寶還不熟悉運用舌頭肌肉,以及正在感覺食物在口腔中的新奇感受,不一定代表孩子不喜歡這食物,爸媽只要溫柔而堅定的把食物再次送入寶寶口中就好。 二、新食物給孩子十次以上的機會嘗試:研究發現,要接受一項新食物,至少需要接觸十次以上,不論是看到、摸到、聽到或吃到,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對這項食物的熟悉度。當然,如果能嘗嘗看,效果會最好。如果,孩子暫時不能接受某一種新食物,嘗試的頻率以間隔三天做為一個週期的效果,會比連續三天「強力放送」的效果好,給孩子的壓力也沒那麼大。 孩子的小腦袋第一次接觸這些新奇的東西,需要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機會,經過孩子自己想清楚之後的行動,才有意義。 餐桌上的小遊戲變身美食節目主持人 餵孩子時,不能如臨大敵的緊張兮兮。研究發現,重複提供幼兒某種食物,同時友善對待幼兒,他對該食物的偏好會大增。 爸媽不妨像美食節目主持人,聊聊食物的名稱、特色、味道或口感,語言訊息與不同感官的感受將同時刺激腦部不同迴路的運作,更能強化記憶。例如,餵孩子吃胡蘿蔔時可以說:「這是胡蘿蔔,甜甜脆脆的,而且是橘色的,很特別吧?吃吃看!這些橘紅色的營養小子會到你的眼睛裡面,幫你在黑黑的地方也看得見!眼睛在哪裡?眨一眨!」這裡把孩子的味覺(甜的)、觸覺(脆的)、視覺(橘色)、本體覺(眨眼睛),都透過聽覺(語言)串聯在一起,連食物功能都提到了! 經過每天這樣重複進行,孩子不僅提早接受語言刺激,每一個與味覺、嗅覺、觸覺有關的語詞,更是加深孩子對文字的體會,對日後文學方面的學習也有幫助。若實在不知道怎麼跟小寶寶「討論」食物?那麼微笑吧!只要保持心情愉悅,孩子就能接收到「這個食物對你好」的訊息了。 親子食材小學堂 以前認為外國是番邦,從外國傳進來的東西,取名字時常冠上「番」字,如「番茄」、「番石榴」、「番薯」。在日本,稱番茄為「唐柿」,「唐」表示來自中國,也是這個意思。 名字裡有「胡」的食物也是從外地來的。「胡蘿蔔」是大約13世紀從伊朗(胡地)引入中國;黃瓜本來叫「胡瓜」,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不過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有位皇帝忌諱「胡」字,就改為黃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