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到底該注意什麼、破除什麼迷思?宅女小紅X林思宏醫師線上為您解惑!
芬蘭的產檢,正式的超音波只會照兩次,第一次是十二週前後,照後頸厚度,配合血液檢查來推測基因遺傳相關疾病的可能性,並依此決定是否建議作羊膜穿刺,如果評估異常的比例不高,就算是高齡產婦也不見得需要作羊膜穿刺。第二次則是二十二至二十五週左右,照胎兒身體結構,也就是台灣常說的「高層次超音波」。
護士說,第二次的超音波比較重要,可以實際看到胎兒的肢體和器官生長狀況,若有問題可以提早準備需要的支援,至於第一次的後頸厚度超音波,「其實不想照也沒關係,因為所有的檢驗都是機率問題,就算過厚也不見得有問題,看起來正常也不一定如此,超音波的結果都只是參考而已。」護士竟然這麼對我們說。雖然大部分的媽媽會選擇照超音波,也有媽媽不覺得有必要照,原來,沒什麼是「非如何不可」的呢。
雖然驚訝,但我真心欣賞護士對於照超音波這件事,客觀中立的資訊與思考角度。
孕期不照超音波,只靠「護士的一雙手」
大家可能會好奇,如果孕程中不定期照超音波,怎麼知道胎兒大小呢?
說來神奇,這裡的產檢都由受過專科訓練的護士負責,她們都是「用摸的」,每次產檢一定會用軟尺量肚圍、加上用手摸來估算胎兒大小。從懷孕到生產,見到醫生的機會,只有前、中、後期各一次內診,最後一次醫師會同時以手感來評估產道是否足以讓胎兒通過,到醫院生產時,也是由助產士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