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車廂能有一間小圖書館、小水缸,還有超大的垃圾桶」、「我要有不會倒的水杯架,還有一座溜滑梯」、「希望每輛車都能『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一群小四孩童用畫筆畫出心中夢想的列車。她們異口同聲:「搭車好無聊,大人只會叫我們小聲點!」記者追問:「那你們會怎麼做呢?」孩子天真回答:「我們只會更大聲!」
孩子的童言童語,點出了台灣大眾運輸工具以成人為中心思考,剝奪孩子活動及自由玩的空間。兒童節將至,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帶領家長站出來呼籲,由國家經營的長途大眾運輸系統台灣鐵路局,應在列車增設親子車廂、親子廁所,落實無障礙空間政策,具體落實《兒少法》及《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保障兒童權益。
爭取理解幼兒特質的設計思維
當孩子在公共空間不耐久坐嚎啕大哭或開始躁動時,大人們除了投以異樣眼光、指責孩子的家長「怠惰、失職」、替孩子貼上「麻煩製造者」標籤時,是否曾思考可能是「成人空間」不夠友善造成的結果。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張淑惠表示,這不是爭取一個設施而已,而是爭取一個真正能理解與接納兒童特質的環境。「我們要的不是一兩條支線、幾個塗著可愛卡通圖案的兒童車廂,用來吸引觀光人潮,而是真正深入生活,用心考量兒童與親子需要的車廂,」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