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聯合新聞網 / 彭菊仙幸福教養
前一陣子,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她手邊牽著和咱家小子差不多年紀的中高年級孩子。我們不自覺停下腳步聊天,孩子也在一旁說說笑笑,打打鬧鬧。
那位朋友不時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大力稱讚咱家小子。
其實,稱讚別人的孩子,或許只是基於禮貌,我並不引以為怪,但是,若是在稱讚之後,總要來一段比較,然後不留情的貶損自己孩子一番,就讓我困窘尷尬了。
朋友一開口就是:兒子啊,你看看人家XX,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然後每天都有興趣自己去研究,去查資料,去探索,好棒喔!哪像你啊,每天都只會看電視打電動,你怎麼不學學人家呢?
未久,朋友又開口:兒子,你看看人家XX,每天會自己去洗便當盒洗碗,你最懶了,怎麼叫都叫不動!
聽到這些話,我感到最困窘的是,看到那孩子的一張臉臭得都可以掛上五斤豬肉,而且就在當下,我看到他失去所有的玩興,擺出一副「快閃人」的嘴臉。
再者,我也發現,本來孩子們之間還有說有笑的互動,聽到媽媽不時的數落,那孩子似乎開始對咱家小子保持距離。
我想說的是,這招,絕對不是激將法,激不出孩子任何改善向上的可能。孩子依舊不會自動找尋興趣,依舊不會自動洗便當盒。
試想,如果我們的先生也用同一招,不斷在我們面前稱讚別人的妻子賢淑能幹勤儉持家,然後反過來詰問我們:你怎麼都不會?你怎麼就不學學人家的太太呢?
我們做何感想呢?
首先,我們不會被激起動力,只會激起怒氣;我們不會因此而覺得愧疚,反而想向先生遠離;我們不會去欣賞別人的美好,反而整個心思被醜惡的忌妒所充塞。
正當尷尬時,我想,乾脆反過來大力稱讚那個孩子一番吧!
「XX,聽說你游泳非常厲害,球也打得很猛,運動細胞不錯喔!」
媽媽這時又搶下話:
「唉呀,沒有啦!他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啊,寫功課就沒那麼猛了!」
這回,我又語塞。
那小子的臉可更難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