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來自香港導演周星馳電影台詞的「鄉民」一詞,是台灣網友習慣的自稱語。
鄉民隨著近年網路力量在學運、九合一選舉的展現,在台灣已是耳熟能詳,多數人更會立刻聯想到全台灣最大的BBS站:PTT(批踢踢實業坊)。
BBS站,指的是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在撥接網路時代,紅遍台灣各大校園,更是目前所有網路論壇的前身。全盛時期台灣曾有多達四百個學生自架的BBS站。
而隨著網路論壇、臉書興起,BBS站已成為六年級生「泛黃回憶」的現在,PTT卻因匿名、發言自由、使用者自治營造出的開放討論風氣而屹立不搖,平均每日上站人數超過五十萬,太陽花學運時,更曾創下一小時內超過十萬人湧入單一站內看板的紀錄。
更少有人知道,在鄉民們眼中擁有傳奇地位的「創世神」,PTT創辦人杜奕瑾(他註冊的「天字第一號」個人帳號正是站台名稱Ptt),如今已是擔任微軟人工智能(AI)研發單位要職的軟體科技專家。
從台灣大學宿舍裡一台骨董級的四八六電腦,到如今從事全球軟體業巨人的最尖端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杜奕瑾過去二十多年,從台灣到美國的闖蕩,改寫了台灣的網路歷史,也許也有機會改變人類的生活。
「共同參與」擄獲鄉民
黑框眼鏡加上書卷氣息濃厚的娃娃臉,與超齡的招牌灰髮形成對比。長年居住於美國,杜奕瑾在台灣網路圈,被形容為「神龍見首不見尾,一年最多見一面」。
一九九五年,就讀台大資工系二年級的杜奕瑾,以宿舍內的電腦,用Linux作業系統架設PTT,並擔任初代站長。
和當時許多資訊工程背景的站長架好BBS站,就開始大小事情一把抓不同,杜奕瑾從第一天起,就將PTT定位為「使用者共同參與的開放平台」,將PTT想像成一個虛擬社會。他找來當時就讀不同專業科系的學長、同學,依據專長管理站內的法規、宣傳、站務和系統維修等不同業務。
同時他更將站內不同「個板」(類似如今網路的分類討論區)的管理權,開放給使用者自由參選、共同投票決定,與其他BBS站普遍由上到下的經營模式形成區別。
「我是比較偏向自由主義的人,尤其當時網路媒體剛興起,我知道它自由、普羅的特性,不可能用傳統媒體的方法來管理經營,」杜奕瑾說。
PTT自由開放的特性,讓它很快在三、四百個BBS站中脫穎而出,不到五年時間,就擊敗由台灣大學校方管理,當時最大的BBS站「椰林風情」,成為華文世界最大的社群媒體。
在這段時間,杜奕瑾可絲毫沒有閒著。他從大三起就與「蕃薯藤」創辦人陳正然等朋友合作,將台灣第一個本土搜尋引擎Yam轉型為入口網站,並負責創辦蕃薯藤網路社群,短短三年成為前三大入口網站。他同時也參與了奇摩大摩域和智邦生活館的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