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捷運站說今天要看牙醫,山姆急得嚎啕大哭。媽媽板起臉說先前已經取消兩次預約,這次非看到牙醫不可,哭也沒用。於是山姆大庭廣眾下直接賴在地上不肯起來......
孩童難免鬧彆扭。柔順些的,就是哭泣、撒嬌、行為退化;行為激烈的會哭鬧、亂砸東西,甚至動手。久而久之在家成為小霸王,行為蠻橫、不知反省。
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需要時間和耐心
孩童的情緒反應,無非是心理不平衡,希望透過這些行為來讓自己恢復。表面上看來是非理性行為,仔細研究下可歸納出孩童需求。分析之後若仍無法理解孩童行為動機,只要行為持續不長,將頻率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即可;若這些行為長期持續,就需要轉介醫師排除可能疾病,以利診治。
【行為】這欄可任意代入,如:拔頭髮、咬指甲、摳傷口等。
從圖表可知,醫療介入點通常是﹁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偶發孩童不明原因哭鬧,即使找不到原因,通常也不太嚴重。頻率不高、持續時間不長,醫療勉強介入,效果不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