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嬰兒朝夕相處的奶瓶、奶嘴,有沒有塑化劑、重金屬?是否耐熱?恐怕是每個家長心中都有過的疑問。為掌握市售奶瓶、奶嘴的品質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今(4)表示將啟動稽查計畫,針對包裝、標示、塑化劑、重金屬等項目抽驗。
今年1月初,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針對市售13件奶嘴進行抽驗,其中Basilic、 US Baby 等2件耐熱性不足,Billy-Bob經煮沸測試後會褪色,且有高達10件樣本標示並不完全。
另外,食藥署食品組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在102年度針對市售塑膠奶瓶衛生安全進行監測,針對100件國內市售(包括國內製造及進口)奶瓶樣本進行材質試驗,結果有11件樣品檢出塑化劑(國產6件及進口5件),檢出濃度範圍分別為DEP為0.001-0.015%,DMP為0.002-0.003%,標示不符規定者則高達71%,凸顯市售奶瓶商品標示內容不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的比率甚高,資訊揭露明顯不足。
有鑑於嬰幼兒體重較成年人輕,依照體重及其所攝取的食物份量相比,嬰幼兒從飲食中攝取到有害化學物質份量相對高,容易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食藥署會定期針對奶瓶與奶嘴排定稽查計畫。負責承辦本次稽查業務的南區管理中心主任劉芳銘表示,有鑑於行政院消保處、經濟部標檢局或民間團體進行的抽驗樣本數較少,因此這次食藥署希望抽驗200份樣本,以全面性的了解奶瓶、奶嘴的市售情形。
食藥署科長蘇秀琴表示,我國已在2013年9月禁止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用於奶瓶中,因此本次稽查重點在了解奶瓶是否含有雙酚A、塑化劑等物質,而奶嘴則須檢測塑化劑、重金屬等,而溶出試驗也包含耐熱性測試。
雙酚A又名「酚甲烷」,因為其結構類似「雌性激素」,被認為會干擾內分泌系統,也是一種環境賀爾蒙。由於雙酚A常用作塑膠原料、罐頭內壁塗層,因此以雙酚A材質製成的容器會因加熱、酸鹼、酒精、微波等使用方式,導致雙酚A溶出、跑到食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