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都曾經有過「猜不透孩子為何而哭」的經驗,即便奶餵了、尿布換了,寶寶仍然聲嘶力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還不會說話的嬰兒找不到方法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好用哭來溝通。
簡單來說,嬰兒手語就是一套在嬰兒語言發展前,能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需求與情緒,和父母有效溝通的工具。
嬰兒手語是近三十年來美國極力推廣的寶寶教育方式之一,台灣近年來陸續有民間單位投入推廣,包括直接引進美國課程,也有協會依台灣文化中常用的字彙,改編台灣版的寶寶手語,或另加入歌唱教學的寶寶音樂手語等。各自教授的手勢內容略有不同,但目的都在於輔助嬰兒早期溝通。
寶寶不會說卻聽得懂
每個小孩開口說話的時間都不一定,但很多時候,「寶寶不會說,但都聽得懂」。從生理構造來看,小寶寶喉嚨聲帶位置比成人高,藉此能同時吞嚥乳汁和保持呼吸暢通,卻不利於發出語言所需要的聲音,因而讓語言發展遠在認知發展之後。
儘管還發不出正確的口語,但從大約六個月大開始,寶寶會出現一些自發性的手勢來表達。例如用「一指神功」指這指那、會「揮手」代表再見等,這是源於生活中的自然手語。美國語言學家琳達‧阿雷多(Linda Acredolo)和蘇珊‧古德溫(Susan Goodwyn)根據此一溝通特性,進一步研究發展出一套更為系統化、具意義的「肢體語言」,稱為嬰兒手語,讓父母能更清楚的看見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