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屏東縣泰武國小是在七月一個下雨的平日,社區冷清,但學校熱鬧,學生在上民族小學課程。校長伍麗華請我們在小學石板屋喝咖啡,訴說著這六年來泰武國小的「變動」。伍麗華和泰武國小的故事,不僅激勵人心,也是台灣課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六年前,初任校長的伍麗華到任不滿一週,發生莫拉克颱風,學校成為危險建築必須遷校。
開學前,校地還尚未有著落,伍麗華卻對著整個部落說:「請大家相信我,沒有一個校長,可以比我把你們的孩子照顧得更好。」
這六年,伍麗華的確帶著泰武國小經歷了很多「第一次」,沒有辜負當初的豪語。
風災後,泰武國小經歷四次搬遷、兩年半的流浪,成為莫拉克災後第一所完成重建的校園。泰武國小在不同的中繼校區內復學,「歌照唱、山照爬、書照讀」,沒有一天因為失去學校而少掉應有的學習;復校後的新校園被日本土木學會學者專家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小學」。
泰武國小也發展出了全國第一套完整的原住民族課程,成為目前國內想發展原住民課程的學校,必定拜訪取經的對象。
風災隔年,泰武國小開始在暑假辦「第三學期」民族小學,請部落耆老教孩子族語、木雕、歌謠、射箭、刺繡等,暑假的課程發展出系統,成為了現在泰武國小的「民族教育」課程。
教材在地化,孩子更願意學
第三年,伍麗華和學校老師重編國語、英語及數學三科教材。新教材依循現有課綱架構,為了讓家長安心,降低改變的阻力,伍麗華允諾家長,孩子學完新教材,有能力考一般教科書出版社的評量卷,學力不會落後,轉學到其他學校也不會有問題。
新教材融入排灣族的生活元素、神話故事,孩子更聽得懂、更願意學,也在學科學習中認識自己的族群歷史,學習效果有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