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翻轉教育,先容我岔開話題,分享一本影響我甚深的好書。
二○○八年,我創辦《親子天下》時,心中想的並不是要做一本怎樣的雜誌,而是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真心想改變台灣的教育。我對教育有著跟大家一樣,太多的不同意和不滿意。但抱怨和爆料,「供應商」夠多,不缺我加入;隱惡揚善,又鄉愿得無法解決問題。該怎麼開始呢?
一本談論「改變」的小書《改變,好容易》,給了我實用又深刻的指引。作者用「大象」和「騎象人」,形容每個人心中的情感和理智。在改變現況的過程中,「騎象人」提供方向與計畫,「大象」則給人動力。如果你打動了大象但沒有說服騎象人,則大夥兒空有熱忱卻缺乏方向;如果你打動了騎象人卻沒有搞定大象,也只是理解卻缺乏前進的動能。
這本書幫助我看見,想要用渺小力量造成改變,我們應當看重三個行動架構:
1. 指揮「騎象人」:第一步是找到亮點,制定關鍵行動。第二步則是指出終點,聚焦改變的方向。「騎象人」要發揮作用,必須要有清楚的指引。
2. 刺激「大象」:理性上「知道」並不足以造成改變,必須要情緒上被感動、被認同。同時縮小改變的範圍和幅度,減輕「大象」的恐懼。透過「親眼看見」,是「找到感覺」最直接有效的法門。
3.營造路徑:靠個體理性的控制,感性的投入,都會有「使用期限」,耗損「自制力」,無法持久。必須調整情境,建立習慣,同時號召群眾想辦法讓行為蔓延。營造新的「路徑」,才有機會讓改變永續。
我在這套簡單的架構裡,找到媒體可以施力的重點。《親子天下》創刊以來,還真的嘗試了這套模組,創造過幾個成功的案例。譬如,當我想用閱讀取代考試,解救中學生的早自習時,我們報導「亮點」、導入「晨讀十分鐘」的簡單「關鍵行動」,找出一百所晨讀種子學校夥伴、創造感動、營造路徑,蔓延成功經驗。三年後,「晨讀十分鐘」變成教育部的政策,也讓更多老師和家長認同「閱讀」的重要。
十二年國教上路後,我們希望政策、資源和社會關注的重點,可以盡快離開升學考試的「技術」,而多談教與學的革新,翻轉工業時代「你說我聽」的教育體系,從「教師為中心」的教導,轉移到「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二○一四年,我看見教學現場有好多熱血老師,翻轉自己的教室,營造新的教室風景。網路社群媒體的發展,讓在教室裡孤軍奮戰的力量,更容易匯聚成相互打氣的社群。於是我又想到大象與騎象人,在改革的關鍵時刻,作為媒體,我們應該「找出亮點」、「建議關鍵行動」、「聚焦改變的目標終點」,同時「營造情感的認同」。
於是,二○一四年四月,我們募集了兩百多位「翻轉教育創意教師」,尋找有翻轉精神的創新課堂。透過雜誌、出版、影音,讓更多人看見、認同這些教學的「亮點」,以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目標。我們也整理匯聚了不同的教學法,讓有心仿效參與的教師,有個簡單開始的「關鍵行動」。去年底,親子天下也和葉丙成、張輝誠、老蘇老師、王政忠、噗浪客等推手與社群合作,建構了「翻轉教育」網站,希望成為一個結合社群力量,促進教育創新的平台和據點。
很幸運參與這波翻轉教育的風潮,看見並協力促成改變。但是往前看,如何讓「翻轉」不只是一時的熱鬧,而能成為改變體系、翻新教育的槓桿?如何讓明星老師不致成為「流星」,而能成為傳火之人,讓希望永續?這是「翻轉下一波」專刊,希望討論與聚焦的重點。
雖然由下而上的草根革命令人感動,但我們還是要呼籲「上面」:政策制訂者和各級教育領導人,不應該僅僅只是旁觀個別老師焚膏繼晷的肉身,為台灣教育的改革獻祭,而是應該趁勢做對的事:營造新的「路徑」、拿掉不必要的干擾,建構合理健康的生態系統,打造一個尊重專業、相互信任的教育創新培養皿。
雖然環境艱難、體制僵化,不合理的困境令人喪志,但當我問到積極改變的老師、校長,是什麼激勵你們持續前進?他們的回答都是「孩子的改變」。讓我們更看重受教者的心靈、讓孩子們的需要,帶著我們衝破限制,帶著教育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