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學生討論事情的時候,我若問對方對一件事的看法,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我覺得這件事應該要……」
「是你覺得?還是你認為?」如果有時間討論,我通常會回問。
「我……認為!」
「那剛剛為什麼說,你……覺得?」
「因為,還不太確定那個想法,所以用『覺得』給自己保留修正空間。」
嚴格說來,「覺得」一詞比較是屬於情緒性的表達,例如生氣、傷心、高興等等,但是我們一般很少說出:「我覺得生氣。」這樣的話。不是生活中沒有情緒,而是通常我們不說出情緒。在交談中,情緒的部分需要雙方察言觀色,而我們也從小就學著察言觀色,懂得判斷別人情緒的小孩容易被疼愛,因為他比較體貼,就少得罪人,不至於太白目,惹人不悅。
情緒是上天賜給人類非常必要的禮物,從小孩到大人,需要先通情,才能達理。幼兒的情緒是很明顯而直接的,只是,當孩子鬧情緒時,大人往往不知所措,因為無法當下講道理,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命令他:「小孩子不可以生氣!」或是「不要傷心了,這個有什麼好哭的。」孩子無法讓情緒立即停止或轉向,只好任其氾濫成災,通常這種家庭劇本,往往會以悲劇收場。
最拙劣的手段當然就是以怒抑怒,不管合不合理,孩子生氣了,不知如何表達,最直接的就是發脾氣。大人看到小孩發脾氣,通常更生氣,全家氣成一團,將負面情緒無限延續、擴張,到最後證實了「小孩不該生氣」這件事。不管是喜怒哀樂,都是自然而本能的反應,無法禁止;但是可以幫他的是教導「發洩或表達情緒的方法」。生氣?可以,摔東西?不可以;傷心?可以,不理別人?不好。
大人自己也常需要學習,我們對情緒的表達強調「化解」,很多時候就成了壓抑,漸漸長大,愈來愈搞不清楚自己的情緒。尤其隨著年歲增長,情緒更複雜,悲喜交集的時刻,就任其麻木吧,還可以稱之為豁達。
這些年,陪伴許多大人和小孩共讀圖畫書。我發現,共讀的過程中,知識、道理、品德的學習都是父母和老師很看重的,卻忽略去體會書中故事人物的情緒,以及如何將情緒轉為生活的趣味和能量。尤其有很多適切的情緒詞彙,讓我們可以學著表達。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的柯華葳教授,在《童書久久Ⅱ》(台灣閱讀協會出版)中提到,情緒除了喜怒哀樂,還有第二層次,如嫉妒、困窘、尷尬、委屈等等,認識情緒和認識自我、自制及人際處理有關,包括表達情緒和處理情緒。
讓孩子學會分辨並接納自己的情緒,以適切的話語和行為表達情緒,以後長大就容易指認出「認為」和「覺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