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琦瑜:練習失敗的創客夏令營

何琦瑜攝
- A-
- A+
去年,我們赴美國採訪「創客教育」,在台灣引起迴響。 今年5月,我們邀請了木工學校創辦人特利來台交流,過程中有驚喜, 但也感受到台灣對創客教育的「疑惑」,於是他邀請我們再次去他的學校……
2017親子動手做 MAKER PARTY|12/9(六)、10(日)假日紓壓全家一起玩!快去搶票
2015年暑假,我帶著創客朋友,重返舊金山的「小木工夏令營」(tinkering school)。說「重返」,是因為我和《親子天下》的採訪團,去年五月就採訪過小木工夏令營的創辦人──在矽谷被傳誦的創客教育家蓋文.特利(Gever Tulley)。他把創客精神融入基礎教育,從夏令營課程,到成立一所創客學校(Brightwork school)。除了雜誌報導,我們還拍攝了紀錄影片,辦了小小創客營隊,動員三萬人的親子動手趴等。2015年五月,我們邀請了特利來台灣分享經驗,他驚訝於台灣這麼快就接受了創客理念,學校都很積極想做創客空間。離台前,特利邀請我們再去貼身觀察夏令營,當時我懷疑,再去一次,還會有什麼新的收穫嗎?
到舊金山的第一天清晨,我們到海邊的公立學校探訪「小木工夏令營」少年組(十二~十六歲)。他們正在進行暖身「小專案」:每組合作出今晚營火晚會要坐的椅子,同組成員要能坐在一起,而且要讓自己坐得舒服。沒有任何講述課程,也沒有材料包或其他限制,接下來的一整天,就是各組帶開,想辦法在晚上營火晚會前完成任務。
我的焦慮:進度真的能完成?
每組的教練帶著少年們透過提問討論,「引導」而非「指導」:你們想要什麼樣的椅子呢?多高?有什麼功能?我很詫異,每一組都有完全不同的想像,例如,有一組大膽提出他們要作一張六個人都能坐上去的搖椅,但沒有人知道搖椅怎麼做;有一組說太陽太大,他們想要做可以遮蔭的椅子。沒有任何大人或小孩說:這不可能做得到,我們何不想個務實的提案?(其實這是我心中不斷浮現的旁白)。教練把學生提出的想像和解決方案,慢慢收斂成工作計畫。在引導和示範下,少年組的學生已經可以聆聽別人的想法,讓討論聚焦。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