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爸媽有多焦慮?根據《親子天下》針對爸媽的網路調查發現,每三個爸媽就有一個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經常處於「高度焦慮」狀態。孩子夜晚磨牙、白天摳指甲、猛敲自己的頭、常眨眼……都會讓他們非常擔心。
但矛盾的是,爸媽擔心孩子的教養和健康議題,演變成生活上的壓力,也反過來影響孩子身心。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觀察,他在診間看到孩子們真正嚴重的「病」,不僅來自身體,更來自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關係緊張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精神分析學派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則深入剖析糾結背後的相互動力:小孩的身心症逼使父母面對問題,如果父母的緊張關係沒有解決,小孩的身體「就不能好起來」。
鄧惠文在新書《有你,更能做自己》中提到,夫妻關係是家庭其他關係的錨心。小孩身心發展出現問題、夫妻教養不同調或和上一代教養衝突……有時只是煙霧彈,模糊了問題核心。當夫妻培養出自我探索與反思能力、先整理安頓自己,反能為家庭打下穩固的幸福地基。
關於夫妻分工無奈、女性自覺反轉、保母文化、家庭誰掌舵等關鍵問題,以下是鄧惠文和黃瑽寧深入的精采對談。
Q:請兩位談談在診間,你們觀察到的現代夫妻分工有哪些類型?因分工不同所產生的互動,跟過去有哪些不同?
黃瑽寧(以下簡稱黃):夫妻帶小孩來看病,有許多不同的組合。像是「傳統型」,爸爸帶小孩進來,媽媽剛好去洗手間,我問爸爸小孩的問題,爸爸一直看門後,或拚命翻閱保母紀錄本說:「等我老婆來好了。」他完全搞不清楚小孩的事,只負責接送;也有「水火不容型」,夫妻各執一詞的吵架,希望我當仲裁者;還有「冰火五重天型」,其中一方覺得很嚴重、另一方覺得沒事;另外有「皇帝不急急死太監型」,有的孩子晚上才被爸媽接回家,爸媽指責照顧的保母或阿嬤:「她白天就發燒了嗎?你怎麼沒帶她去看醫生!」當然也有許多夫妻非常和諧、溝通良好,現在家庭樣貌真的很多元。
鄧惠文(以下簡稱鄧):當年我實習到小兒科跟診時,發現醫師交待事情都自動轉去對著媽媽講,藥粉泡多少水、怎麼吃、吃剩要放冰箱。後來研究所念性別研究,我還寫出「小兒科醫師助長了父母分工的不均」論點,現在有像黃醫師這樣細心觀察的醫生,也許情況會好很多。
傳統的父母分工是爸爸負責陪玩、媽媽管吃穿等生活必需,小孩會比較倚賴媽媽,但媽媽同時又容易讓小孩感到失望,因為媽媽無法總是在小孩哭、餓之前,就準確預測並滿足孩子的需求,相對負責玩的爸爸則會讓小孩很興奮。來找我諮商的許多現代夫妻,在分工上都有一些拉扯,因為媽媽也想做一些讓孩子興奮的工作,不想只當讓孩子失望的角色,而許多爸爸也希望做更多可以跟孩子緊密連結的細緻照顧。
但這些不同的分工模式可能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說有一個媽媽抱怨帶孩子非常辛苦,她必須壓縮工時來照護孩子,最後只能選擇兼職工作,才能全心全意顧好小孩。有次她要請假回家調藥粉給小孩吃,我問她老公做什麼工作?她說是在化工實驗室泡藥劑,我問她:「你老公的藥劑是準到幾ppm(1ppm=百萬分之一)都不能有問題,你認為他泡藥粉或奶粉的濃度、精準度會比你差嗎?」在此之前這個老公的育兒功能完全是被關閉的。
Q:兩位醫師所見,夫妻分工最大的衝突是什麼?
黃:夫妻分工要翻轉有時很無奈。像我們這種很想參與家庭的父親會發現,再怎麼努力陪小孩,當孩子累了、想睡覺的時候就會說:「爸爸走開。」然後轉頭去找媽媽。有個媽媽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她如何用一句話惹怒老公:「爸爸要去買東西,有沒有人要跟?」小孩被爸爸帶走,媽媽就賺到自由了。
像我看到太太有點手忙腳亂,需要一段時間安靜,就會主動帶小孩出去,小孩願意跟,我就覺得我成功了,這時爸爸發揮玩樂功能,但同時也讓媽媽喘口氣。我媽媽從小就叫我做家事,婚後我也會做,但偶爾會脫口說出今天我有「幫你」洗碗這種政治不正確的詞。總之,如果夫妻分工分得心不甘、情不願,其中一方又不是那麼感恩、尊重對方付出的話,感覺會很不好。
鄧:黃醫師說到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因為夫妻要「分工」,所以「角色功能不同」,然而一旦分工僵化了,有一方不滿意被固定的角色,問題就來了。我猜媽媽們應該也很想帶小孩出去買東西,然後老公在家洗床單、消毒玩具。再加上如果夫妻分工不是雙邊協商,而是複製原生家庭的習慣,會重演不愉快的過去,小孩也會被捲進來配合演出。因此有些孩子會表現出身心症狀,來逼使爸爸媽媽趕快面對問題,如果問題不解決,身體也就無法好起來了。
Q:夫妻關係不協調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症狀,能不能舉例說明?
黃:有一個孩子肚子痛,爸媽帶他跑了很多家醫院,到馬偕醫院做了很多檢查,我認真花了很多時間問,還是找不出病因,我隱約覺得是心理的問題。等孩子離開後,阿嬤回頭問:「跟爸爸媽媽要離婚有沒有關係?」我問了十五分鐘阿嬤都沒提到離婚,我理解有些家長跟我的關係還沒建立,在孩子生病的緊張時刻,他們通常只想趕快解決身體問題,不見得想面對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