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過後的六月下旬,台灣最美的一片後山,在和煦的艷陽下,孕育著春暖花開之際播下的希望種子。這其中,不施肥、不用農藥、病蟲害防治資材的秀明自然農法先驅者羅傑,他的實踐場域就位於台東屬一屬二呼得出地名的──卑南鄉。
在中央山派、海岸山脈所包夾的卑南鄉中,羅傑的家在連綿起伏的山地間,一處保有門前廣大空地的三合院。一入門,耳邊傳來收音機播放的古典經文、古代聖賢故事…,在家自學的孩子們,張著四雙圓溜溜的眼睛望著訪客。正巧遇上了他們晨起時的讀經時間。他們不畏生面孔、沒有被擾亂之感,持續專注於正在朗誦的經典之中。
適逢大女兒、大兒子外出,甫吃過中飯,只見三兒子羅將宇、四兒子羅將成已在門前的庭院中蓄勢待發,拿起自己用塑膠布、竹竿做成大旗揮舞著,給自己的軍隊取名,奔跑朝向彼此進攻。小女兒羅欣得才剛滿兩歲,看著哥哥們玩得起勁,也興奮地跟在一旁跑進跑出,笑得十分開心。當被詢問到累不累,需不需要午休時,他們笑得露出了前排門牙,沒有回答。想起這個年紀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個是喜歡午休時間的,與其配合著大人的作息,趴著裝睡,不如讓他們恣意在陽光下揮灑童年。
▲羅傑秀明自然農法種的鳳梨田,鳳梨需歷時兩年半的時間才能採收,風味絕佳
午後農作課 與土地相親,開啟感官
下午三點過後,當太陽漸漸收斂起火辣的光芒,羅傑為孩子們安排的身體力行農耕課準備開始。搭著羅傑藍色的貨車,上方沒有遮蓋的平面後座,放置了小板凳,老三將宇、老四將成同心協力地把幼小的弟、妹安坐好後,朝鳳梨田出發。
在羅傑實踐秀明自然農法的鳳梨田裡,他穿插種植著果樹、蔬菜、根莖瓜果等。這些鳳梨葉片上的刺是會扎人的,戴上袖套後,仍可感受到細小的針不斷刺入肌膚。因為沒有噴灑農藥,鳳梨旁自然是長滿了雜草,若不趕緊用手一一拔除,就會呈現「草盛豆苗稀」之景。幾個孩子們戴上袖套,隨即開始一區一區分工,他們手腳俐落、匍匐前進,絲毫沒有因為鳳梨葉片上的刺而猶豫、放慢腳步。問及孩子們會不會覺得刺刺、痛痛的,將宇竟然哈哈大笑說:「會阿!習慣就好了啊!」。
「你看!有鳥巢!」耳畔傳來孩子興奮地叫聲,羅傑趕忙走上前去,和孩子們一起數著巢中的鳥兒、一同找尋覓食的鳥媽媽究竟飛到哪裡。方停下手邊拔草的工作,跟著鳥兒起飛的身影抬頭,才發現這片鳳梨田的前方原來有座山頭。
▲羅傑的田裡不時吸引了鳥兒來築巢,孩子們就近接觸嗷嗷待哺的幼鳥,儼然像上了一場自然生態課程
隨即,羅傑感慨地指著對面的山頭,對著孩子們說:「又有山頭被挖了」。舉目,山遠得很,完全看不到怪手的蹤影,問問將宇是否看得到前方的山頭被挖?他說,看不到,但聽得到。
原來,森林小學、體制外學校不斷想開啟、訓練的聽、看、嗅等五個感官覺察,羅傑的孩子們在這樣自然環境的洗禮中,早已不知不覺被開發。那些對森林、對大地被欺侮的哀痛,那些對蟲鳥、對作物生命力的驚喜,早已一點一滴地存留在孩子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