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裡有孩子即將成為小一新鮮人時,相信這些擔心一定曾閃上家長們的心中:「開始要寫功課了,他會不會抗拒?」「跟得上學校進度嗎?」「不知道他能不能遵守學校規則?」「跟老師相處會有狀況嗎?」「他能交到朋友嗎,不知道會不會跟朋友吵架?」「在學校遇到狀況,他自己會處理嗎?」這些正是孩子們進入小學生活後,必然面對及勢必會需要克服的課題。
重要階段任務: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心理社會學家艾瑞克森提到六~十二歲的孩子,有個很重要的發展任務~勤奮與自卑。孩子在這個階段中若能有好的學習效果,或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被鼓勵,成功完成一個任務的愉悅會讓他們樂於挑戰,養成勤奮的學習態度。
這個態度的養成會幫忙孩子往適應良好的方向發展,舉凡自我評價的形成、技能的學習、友誼的發展及體驗團隊遊戲等各方面。反之,不能掌握某些技能,或缺乏成功經驗及外在鼓勵,而持續對自己能力懷疑的孩子,將體驗到自卑感。這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將有助於接下來青少年階段的發展。
學習拼圖: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位甫上小一的孩子上課時總是晚進教室,因此常被老師寫聯絡簿,經家長關心,孩子向家長表示他下次會記得聽到鐘聲就趕快進教室。但之後老師仍是持續地寫聯絡簿,百思不得其解的家長進一步地瞭解,發現原來孩子在下課時,會跑到離教室很遠的魚池看魚。大部分魚池的愛好者,教室都在附近,孩子若在上課鐘響看大家散掉後,自己才跟著跑回教室,時間一定來不及。
找出原因後,家長問孩子,有些同學上課鐘聲響一半再走,是能夠在鐘聲停止前抵達教室,你算過從魚池到自己班上的距離有可能嗎?後來孩子想想好像不行,他覺得第一聲鐘響,他就要毫不考慮地往教室跑了。這麼試了一段時間,孩子終於解決上課準時進教室的困難,當然他也體驗了「我有能力可以解決一個難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