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台生育補助、育兒津貼及幼兒就學補助全蒐羅>>立刻查詢
依學術上嚴格的定義,新生兒是指 1 個月內的寶寶;但廣義來說,寶寶 3 個月大之 前也常被大家認為是新生兒。發燒在華人社會的觀念裡是天大地大、不得了的大事,對 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新生兒?但一般人對發燒有諸多迷思,不少傳統處理發燒的做法 反而是適得其反幫倒忙。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腦部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平時它設定的體溫定位為 37°C,在生病發 炎時,發炎反應製造的物質會使體溫調節中樞的定位點上升,體內各項生理反應也隨著 調整而使體溫上升。根據醫學上的定義,當身體的中心體溫高於 38°C,即稱為發燒。
若在大熱天悶熱、衣物包裹太多太緊、洗熱水澡等引起的體溫上升,稱為「體溫過高」,因為體溫調節中樞的定位點並沒有上升,因此並非醫學上定義的發燒。
發燒可以動員人體的免疫系統,用以應付引起發燒的病原並致力於發炎組織或器官的修護。
怎麼量體溫?怎樣算發燒?
測量溫度可以量口溫、耳溫、腋溫、背溫和肛溫。正常體溫約在 36.5 ~ 37.5°C 間, 測量口溫比中心體溫低 0.5°C,但新生兒不適合使用;耳溫接近中心體溫,但新生兒的耳 溫對中心體溫的反應較弱;腋溫則比中心體溫低 0.5 ~ 0.8°C;肛溫最接近人體中心體溫。 所以就實際的測量而言,當口溫 37.5°C,耳溫 38°C,腋溫 37°C,肛溫 38°C 就算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