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歲四個月的時候還不會坐、不會爬也不會翻。五歲才會走路,說話本來很吃力,是經過很多語言治療課才能把話說清楚一點。
幼稚園時我爸媽離婚,媽媽帶我上各種復健課程,在單親家庭長大,我經常搬家、轉學,有一陣子是爺爺、奶奶照顧我。
我數學不好,常常被欺負。同學笑我是「划船仔、瘸子」,組成一個「打育仁小組」,不開心就追著我打,塞垃圾到我書包。我的家族傑出的人很多,爺爺是少校、奶奶是老師、叔叔是教授、嬸嬸是醫生、阿姨是奧運射箭選手,我很自卑,一直在找自己可以做什麼。
直到二○○五年,在桃園中壢的台灣馬術治療中心與馬的相遇,改變我的一生。
騎馬可以治療腦麻的肢體僵硬,我覺得很神奇,幫我復健的不是人,而是一隻高大的動物。坐上那隻叫「兔子」的馬背上,隨著馬的韻律一拉一放,慢慢前進,不太會痛。二○○六年我參加「希望盃身心障礙者馬術比賽」,竟然得到第一名,從小吊車尾的我決定要成為馬術選手。
後來國中失學,媽媽把我託付給中心,中心成了我第二個家,教練張兆遠、Uta(林嫵恬)跟物理治療師詹淑雅變成了我的家人。他們介紹我到新竹所羅門馬場當學徒,幫我找到光復高中繼續讀書,我也定期回中心練習比賽路線。
當學徒期間,必須每天五點半就起床清馬糞、餵馬、刷馬、備馬,我一邊清馬廄一邊哼歌,不怕苦。因為腦麻帶來的限制,我學騎馬要比一般人加倍練習,像是在馬背上隨著步伐一站一坐的「打浪」動作,平常人大概五十到一百下就會,我每天要做一千下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