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老師很重視閱讀。
班級一定會放每個孩子的閱讀量,中年級我暫定一週一本,高年級一週兩本。
你以為四分鐘推閱讀後,從此王子和公主就過著快樂的日子?
錯了。
閱讀是習慣,因此,習慣的培養需要長時間、定時、定量才會有成效。
每週一的閱讀課,會遇到幾種狀況:
一、孩子不太會說出大意,尤其自然科學類的書。
這時候,三年級我就會請他到旁邊,
說說,看完這本書之後,你的新收穫(以前不知道的、現在知道的事)。
稍微試一下,就知道孩子有沒有看。
孩子有看,說不出來,就用問題引導。
有些孩子說;「老師我有看,可是我忘了!」
那這樣,跟有沒有看不是一樣嗎?
這也是回答某些家長的問題,他看很多課外書,但是作文寫不出來。
看很多書,要運用。
常說的,作文要好,多看多寫就可以了,如果真是這樣,需要老師嗎?
因此,在小三的階段,其實我剛開始會借閱橋樑書,一本書中有數個故事,教孩子怎麼抓重點,
簡短報告。
之後也會分享讀報,報紙上的優美文章,你要怎樣運用才會變成你的?
這本書看完和你有什麼化學反應?看書、受教育、工作等等是要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如果看書只是閱讀過,沒有和人生產生質變,那只有娛樂的功用,
兩腳書櫥不就是這樣嗎?
二、孩子沒有看書
孩子還沒養成習慣,雖然有幫孩子選書,但回家安親班、遊玩,
絲毫不把這項作業當一回事。
這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老師很重視,因此,我會看孩子屬性給予不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