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古早的台灣,是什麼模樣?
台灣是個充滿各種文化碰撞痕跡的地方,隨時光流逝,有些留下了建築、遺跡,可供緬懷,有些卻只能從鮮少的記錄裡,找尋蛛絲馬跡。
兩個兒子自小就聽我講述台灣平埔族故事,也曾找到繪本閱讀,但若從人類學、趨近真實的歷史角度出發,「早年台灣平埔族的生活圖像為何?」我想,兩個孩子是不太有概念的。
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對於「真實」有某一定程度的渴求。在逛書店時,我發現了這本書-《那些人,那些事,在寶島: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倍感驚喜。
把書帶回家後,我跟兒子們說:「一起來看看二百多年前的圖畫書吧。」
18世紀中葉,清朝官員六十七,在臺灣擔任巡臺御史期間(1744-1747),對於庶民生活頗感興趣,曾請畫工將平埔族人的風俗習慣繪製成冊。由於畫風生動,且富趣味,多有畫家與學者臨摹,留下珍貴的複製本,這些圖冊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臺番圖說》、《番社采風圖》、《臺灣番社風俗》。
國家圖書館與美國國會圖書館進行國際間館際交流,展開數位典藏計畫,並與小魯文化合作,依據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臺灣番社風俗》改寫而成本書,透過傳統平埔族小女孩拉雅與現代小男孩仔仔相遇,帶大家穿越時空,一起進入兩百多年前臺灣平埔族生活。